各類貸款密技專區:
歡迎填表諮詢各種貸款問題,省去銀行排隊的時間喔!
免費諮詢一:這一家的諮詢方案很多元,很推薦 |
|
免費諮詢二:一群對於專精貸款的專業人士提供相關諮詢 |
|
免費諮詢三:這家貸款公司可以承辦軍公教人士 |
|
資金週轉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 |
最大的遺憾,不是錯過了最好的人,而是當你遇見更好的人時,卻已經把最好的自己用完了。1. 我是一只瓶子,裝滿叫感情的液體。2.我就過一條奄奄一息的金魚。3. 但我忘了。4. 金魚的記憶只有七秒。5. 知道放走他的那天。6. 后來我遇見了小海綿。7. 烈日下的他被烤成緊巴巴的一團。8. 我救了他,于是我們成了好朋友。9. 可是我知道。10. 朋友。。11. 絕對不是一味索取。12.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,是仙人球先生一直陪著我。13. 我義無反顧地跟著他,來到他的家鄉,沙漠。14. 可是,我漸漸發現。15. 我是若生命的東西,是他不需要的。16. 不需要,也就不重要了吧。17. 我一直在想,如果命運早點安排冰糖先生出現該多好。18. 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天,都會是甜甜的吧?19. 只是,此刻的我才明白。最大的遺憾不是錯過最好的人。20. 而是,當你遇見更好的人時。21. 已經把最好的自己用完了。22. 感情是易耗品,只愿你,把最好的自己,留給對的人。
/ / 捭闔①第一 / / / 粵若稽古②,圣人之在天地間也,為眾生之先③。觀陰陽④之開闔以命物⑤。知存亡之門戶,籌策⑥萬類⑦之終始,達人心之理,見變化之朕⑧焉,而守司⑨其門戶。故圣人之在天下也,自古至今,其道一也⑩。變化無窮,各有所歸11。或陰或陽,或柔或剛,或開或閉,或弛或張。/ / /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門戶,審察其所先后,度權量能12,校其伎巧短長。夫賢、不肖、智、愚、勇、怯有差13。乃可捭,乃可闔;乃可進;乃可退;乃可賤;乃可貴;無為以牧14之。審定有無,以其實15虛,隨其嗜欲16以見其志意,微排其所言,而捭反之,以求其實,實得其指17,闔而捭之18,以求其利19。或開而示之,或闔而閉之20。開而示之者,同其情也;闔而閉之者,異其誠也。可與不可,明審其計謀,以原其同異。離合21有守22,先從其志。/ / / 即欲捭之貴周23,即欲闔之貴密。周密之貴微,而與道相追24。捭之者,料其情25也;闔之者,結其誠26也。皆見其權衡輕重27,乃為之度數28,圣人因而為之慮。其不中權衡度數,圣人因而自為之慮。故捭者,或捭而出之,或捭而內之29;闔者,或闔而取之,或闔而去之。捭闔者,天地之道。捭闔者,以變動陰陽,四時開閉以化萬物30。縱橫31,反出、反復、反忤32必由此33矣。/ / / 捭闔者,道之化,說之變34也;必豫審其變化,吉兇大命系焉。口者,心之門戶也,心者,神之主也。志意、喜欲、思慮、智謀,此皆由門戶出入,故關之以捭闔,制之以出入。捭之者,開也、言也、陽也;闔之者,閉也、默也、陰也。陰陽其和,終始其義35。故言長生、安樂、富貴、尊榮、顯名、愛好、財利、得意、喜欲為陽,曰“始”。/ / / 故言死亡、憂患、貧賤、苦辱、棄損、亡利、失意、有害、刑戮、誅罰為陰,曰“終”。諸言36法陽之類者,皆曰“始”,言善以始其事;諸言法陰之類者,皆曰“終”,言惡以終其謀。/ / / 捭闔之道,以陰陽試之37,故與陽言者依崇高,與陰言者依卑小。以下求小,以高求大。由此言之,無所不出,無所不入,無所不可38。可以說人,可以說家,可以說國,可以說天下39。為小無內,為大無外40。益損、去就、倍反41,皆以陰陽御其事。陽動而行,陰止而藏;陽動而出,陰隨而入。陽還終陰,陰極反陽42。以陽動者,德相生也;以陰靜者,形相成也。以陽求陰,苞以德也;以陰結陽,施以力也;陰陽相求,由捭闔也。此天地陰陽之道,而說人之法也,為萬事之先,是謂“圓方之門戶”。【注釋】①捭(bai)闔(he):捭,分開、撕開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其燔黍捭豚。”闔,本意為門扇,古注曰“用木曰闔,用竹葦曰扇”。引申為關閉,《周易·系辭》:“一闔一閉謂之變”。捭闔,在這里指縱橫馳騁,大開大合。是鬼谷學說中一種基本的方法。②粵(yue)若稽(ji)古:粵 句首助詞;若,沿著、順;稽,考察。粵若稽古,在這里指按照一定的規律考察。③眾生之先:眾生,蕓蕓眾生;先,先知。眾生先,在這里指廣大生眾的老師。④陰陽:陰,本意為山的背陰面;陽,本意為山的朝陽面。被引申來概括對立統一的兩類事物或現象。⑤命物:辨別事物。⑥籌策:原為古代計算用具就是計算、謀劃。⑦萬類:就是萬物。⑧朕:指征兆,形跡。⑨守司:掌握、把握。⑩其道一也:一:同一;道,大自然的規律。圣人的法則只有一個11歸:歸屬,屬于。各有所歸:指世間一切事物各有歸宿12度權量能:指測度權衡、比較才能。13有差:指各有不同,有差別。14無為以牧:無為:道家思想:順應自然變化的意思,以牧:用來掌握。15實:指實情。16嗜(shi)欲:喜歡,特殊的愛好。17指:同“旨”同宗旨。18闔而捭之:先封閉,然后再打開。19求其利:檢討對方的善惡利害。20開而示之,或闔而閉之:開啟使其顯現,或封閉使之隱藏。21離合:離,離開,不一致。合,閉合,合攏與“開”相對。22守:遵守,信守。23欲捭之貴周:周,不遺漏。當要采取行動時,必須作周詳的考慮。24與道相追:道,道理、規律。這里指與規律相近的道理。25料其情:就是檢查實情。26結其誠:誠:真誠真心。使其誠心堅定。27權衡輕重:指權衡、比較誰輕誰重。28為之度數:度數:原指重量與長度的數值。為之謀劃下一步的行動方略29出之:取出使用。內之:收納閉藏。30四時開閉以化萬物:就像春、夏、秋、冬的開始與結束一樣,來促使萬物發展變化。31縱橫:自由自在的變化。32反復、反忤:或離異,或復歸,或反抗。33必由此:必須通過這里。34道之化,說之變:道的變化規律,也是說的變化規律。35終始其義:指結束和開始要適宜,即開閉有節。36諸言:即進行游說。37捭闔之道,以陰陽試之:或開啟或閉藏,都以陰陽之道試行。38無所不入,無所不可:入,進入,與“出”相對。可,可以。這里指沒有不可以到達的地方,沒有不可以成功的事情。39可以說天下:可以說服天下。40為小無內,為大無外:做小事不盡其小,做大事無限其大。41倍反:倍是背叛,反是復歸。42陽還終陰,陰極反陽:陰陽相輔相生,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。【譯文】/ / / 縱觀上古以來的歷史,可知圣人生存在世界上,就是要以先知先覺的導師的姿態指導蕓蕓眾生。通過觀察陰陽開闔四種狀態現象對事物作出判斷,而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關鍵。運籌策劃萬事萬物的發展過程,通曉人們思想變化的規律,發現事物變化的征兆,從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。所以,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終是一樣的。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,然而都各有自己的歸宿:或者屬陰,或者歸陽;或者柔弱,或者剛強;或者開放,或者封閉;或者松馳,或者緊張。/ / / 所以,圣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,揣度對方的智謀,測量對方的能力,再比較技巧方面的長處和短處。至于賢良和不肖,智慧和愚蠢,勇敢和怯懦,有仁人君子,也有茍且小人都是有差別的。所有這些,(對于賢德之人)可以迎為上賓,(對于不肖之人)可以拒之門外;可以進升,也可以辭退;可以輕視,也可以敬重,要靠順遂自然而然的法則來把握這些。考察他們的有無與虛實,通過對他們嗜好和欲望的分析來揭示他們的志向和意愿。適當貶抑對方所說的話,當他們開放以后再反復考察,以便探察實情,切實把握對方言行的宗旨,讓對方先封閉而后開放,以便抓住有利時機。或者開放,使之顯現;或者封閉,使之隱藏。開放使其顯現,是因為情趣相同;封閉使之隱藏,是因為誠意不一樣。要區分什么可行,什么不可行,就要把那些計謀研究明白,計謀有與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,必須有主見,并區別對待,也要注意跟蹤對方的思想活動。/ / / 所以如果要開放,最重要的是考慮周詳;如果要封閉,最重要的是嚴守機密。由此可見周全與隱密的重要,應當謹慎地遵循這些規律。讓對方開放,是為了偵察他的真情;讓對方封閉,是為了堅定他的誠心。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對方的實力和計謀全部暴露出來,以便探測出對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數量。圣人會因此而用心思索,假如不能探測出對方的程度和數量,圣人會為此而自責。因此,所謂開放,或者是要自己出去;或者是讓別人進來。所謂封閉,或者是通過封閉來自我約束;或者是通過封閉使別人被迫離開。開放和封閉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。開放和封閉都是為了使事物內部對立的各方面發生變化,通過一年四季的開始和結束使萬物發展變化。不論是縱橫,還是離開、歸復、反抗,都必須通過開放或封閉來實現。/ / / 開放和封閉是萬物運行規律的一種基本規律,是游說活動的一種形態。人們必須首先慎重地考察這些變化,事情的吉兇,人們的命運都系于此。口是心靈的門戶,心靈是精神的主宰。意志、情欲、思想和智謀都要由這個門戶出入。因此,用開放和封閉來把守這個關口,以控制出入。所謂“捭之”,就是開放、發言、公開;所謂“闔之”,就是封閉、緘默、隱匿。陰陽兩方相協調,開放與封閉才能有節度,才能善始善終。所以說長生、安樂、富貴、尊榮、顯名、嗜好、財貨、得意、情欲等,屬于“陽”的一類事物,叫做“開始”。(使人們追求的)而死亡、憂患、貧賤、羞辱、毀棄、損傷、失意、災害、刑戮、誅罰等,屬于“陰”的一類事物,叫作“終止”(使人們忌諱的)。凡是那些遵循“陽道”的一派,都可以稱為積極的事物,以談論“善”來讓他們行動;凡是對那些遵循“陰道”的一派,都可以稱為消極的事物,以談論“惡”來使他們終止施展計謀。/ / / 關于開放和封閉的規律都要從陰陽兩方面來試驗。因此,針對積極的活追求型人以崇高的語言說服他,而給從消極的或逃避型的人用卑下來求索微小,以崇高來求索博大。由此看來,沒有什么不能出去,沒有什么不能進來,沒有什么做不到的。用這個道理,可以說服人,可以說服家,可以說服國,可以說服天下。要做小事的時候沒有更小的界限;要做大事的時候沒有更大的疆界。所有的損害和補益,離去和接近,背叛和歸附等等行為,都是運用陰、陽的變化來實行的。對于陽的方面,要積極前進;對于陰的方面,就要停止、隱藏。對于要的形勢主動出擊;對于陰的方面,退避隱藏。陽勢發展的終點就是陰;陰3發展的終點就會是陽,凡是積極主動行動的人,道德就與之相生;凡是冷靜處理局勢的人,行勢就與之相成。用陽勢來追求陰勢,要靠道德來包容;用陰勢結納陽勢,要用外力來約束。陰陽之氣相追求,是依據并啟和關閉的原則,這是天地陰陽之道理,又是說服人的方法,是各種事物的先決條件,是天地“方圓”的門戶。反應①第二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古之大化者②,乃與無形俱生。反以觀往,復以驗來③反以知古,復以知今;反以知彼,復以知己。動靜④虛實⑤之理,不合來今⑥,反古而求之。事有反而得復⑦者,圣人之意也,不可不察⑧。人言者,動也;己默者,靜也。因其言,聽其辭⑨。言有不合10者,反而求之,其應11必出。言有象,事有比。其有象比12,以觀其次。象者象其事,比者比其辭也。以無形求有聲,其釣語13合事,得人實也。其張網14而取獸也,多張其會15而司之。道合其事,彼自出之,此釣人之網也。常持其網驅之,其言無比16,乃為之變17,以象動之,以報其心,見其情,隨而牧之18。己反往,彼復來,言有象比,因而定基。重之襲之,反之復之,萬事不失其辭,圣人所誘愚智19,事皆不疑。/ / / 古善反聽者,乃變鬼神20以得其情。其變當也,而牧之審也。牧之不審,得情不明;得情不明,定基不審。變象比,必有反辭,以還聽之。欲聞其聲反默,欲張反斂21,欲高反下,欲取反與。欲開情22者,象而比之,以牧其辭23,同聲相呼,實理同歸。或因此,或因彼24,或以事上,或以牧下25。此聽真偽、知同異,得其情詐26也。動作言默,與此出入,喜怒由此以見其式27,皆以先定為之法則。以反求復,觀其所托28。故用此者,己欲平靜,以聽其辭,察其事,論萬物,別雄雌。雖非其事,見微知類29。若探30人而居其內,量其能射其意31也。符應32不失,如蛇33之所指,若羿34之引矢。/ / / 故知之始己,自知而后知人35也。其相知也,若比目之魚36。其伺言也,若聲與之響;其見形也,若光之與影。其察言也,不失若磁石之取針,舌之取燔骨37。其與人也微,其見情也疾。如陰與陽,如陽與陰;如圓與方,如方與圓。未見形圓以道之,既見形方以事之。進退左右,以是司之。己不先定,牧人不正38,事用不巧,是謂“忘情失道”;己審先定以牧人,策而無形容39,莫見其門,是謂“天神”。【注釋】①反應:應,應和。反應,在這里指從對方反回的信息。②古之大化者:化,教化指導。大化者是指圣人。③反以觀往,復以驗來:反和復都是返回、重復的意思。追溯過去的事情,經驗,再回首察驗未來。④動靜:運動與靜止,“動”與“靜”是相對而言的。⑤虛實:真偽的意思。⑥來今:未來與現在。⑦反而得復:調查過去,反復研究現在與將來的對策,以便掌握其中的道理。⑧圣人之意也,不可不察:察,仔細觀察研究,此句是說對圣人處理事情的見解不可不認真思考研究。⑨辭:言詞。⑩言有不合:所說的話不合事理。11應:反應、答應。12象比:象,法象、模仿形象和原形。比:比類、類推。13釣語:像釣魚投餌一樣,在發言時給對方以誘餌,以便引出對方的話頭。14張罝(ju)網:罝:是捕兔子等野獸的網。網:是捕魚等水產品的網。15會:會合,聚會。16其言無比:比,可比的規范。指言辭無可比較。17乃為之變:于是就為此改變方向。18牧之:駕馭控制。19愚智:愚者和智者。20鬼神:鬼:悲苦、幽暗、隱私。神:美妙、灑脫、歡樂21斂:收攏、收斂。22開情:情,感情、情緒。這里是說敞開心懷敘述。23象而比之,以牧其辭:象,模仿。比,類比。用形象的模擬和比喻的方法把握對方的言辭。24或因此或因彼:因,原因。此,這里。彼,那里。或這個原因,或那個原因。25或以事上,或以牧下:事,侍奉。牧,統治人民。全句的意思是說或用來侍奉君主,或用來統御民眾。26情詐:本心虛偽。27式:樣式,模式。28觀其所托:托,寄托。觀察其主張的本意。29見微知類:微,微小。類,種類。根據輕微征兆探索有關聯的重大事物。30探:探測,打聽。31射其意:此處指如弓之發矢,準確猜中對方意圖。32符應:驗合符契。33螣(teng)蛇:意指傳說中的一種靈蛇。34羿:神話傳說中的神射手。35知之始已,自知而后知人:想要知道他人,就必須先從了解自已開始;了解自己以后才能知人。36比目之魚:只有一只眼睛的魚,兩條魚協同才能自由游動。37燔(fan)骨:烤燒骨頭上所帶的肉。38牧人不正:牧,統馭。不能公正地統馭人。39形容:形態、形象、容貌。【譯文】/ / / 在古代能以“大道”來教化萬物指導萬事的圣人,其所作所為都是與無形之道(自然規律)相伴相生的。反顧以追溯既往,再回首以察驗未來;反顧以考察歷史,再回首以了解當今;通過審視他人,再回首以反省自己。動靜、虛實之理,如果與當今的常規不符出現異常,那就要到過去的歷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經驗。有些事情是要反復探索才能把握的,這是圣人的見解,不可不認真研究。/ / / 人家說話,是動態;自己緘默,是靜態。要靜觀其人言談來聽出他的言語之意。如果其言辭有矛盾之處,就反復詰問,其相應對之辭就必然出現。語言有可以模擬的形態,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范。既有“象”和“比”存在,就可以預見其下一步的言行。所謂“象”,就是模仿事物,所謂“比”,就是類比言辭。然后以無形的規律來探求有聲的言辭。引誘對方說出的言辭,如果與事實相一致,就可以刺探到對方的實情。這就像張開網捕野獸一樣,要多設一些網,匯集在一起來等待野獸落入。如果把捕野獸的這個辦法也能應用到人事上,那么對方也會自己出來的,這是釣人的“網”。但是,如果當時的言辭不符合常規,反應不了但是得情況,這時就要變換方法,用“形象”去感化對方,觸動其思想,進而考察對方的思想,使其暴露出實情,進而控制對手。我想對方提出反詰,對方做出相應回復,如此循環往復,就有了模擬類比了,心里就有了繼續交談,了解對方的基礎。向對手推敲琢磨,反復驗證,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說話反映出來,圣人可以誘惑愚者和智者,所有的事情順遂這是毋庸置疑的。/ / / 古代善于從反面聽別人言論的人,可以通過鬼神莫測的方法刺探到實情。他們隨機應變很得當,就可以清楚的掌握實際的情況,周詳而有效地駕馭對方。如果周詳的掌握對方的情況從而明察其真實含義,得到的情況不明了,心里把握就不全面,據以制定決策的基礎也就不堅實,不周密。要把模仿和類比靈活運用,就要說反話,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映。想要講話,反而先沉默;想要敞開,反而先收斂;想要升高,反而先下降;想要獲取,反而先給與。要想了解對方的內情,就要善于運用模仿和類比的方法,以便把握對方的言辭。同類的聲音可以彼此呼應,合乎實際的道理會有共同的結果。或者由于這個原因,或者由于那個原因;或者用來侍奉領導,或者用來管理下屬。這就要分辨真偽,了解異同,以分辨對手的真實情報或詭詐之術。行動、停止,言說、沉默都要通過這些表現出來,喜怒哀樂也都要借助這些模式,都要事先確定法則。用逆反心理來追索其過去的精神寄托。所以就用這種反聽的方法。/ / / 自己要先平靜下來,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,考察事理,論說萬物,辨別雄雌。雖然這還不是事情本身,但是可以根據輕微的征兆,探索出同類的大事。就像刺探敵情而深居敵境一般,要首先估計敵人的能力,其次再摸清敵人的意圖,像驗合符契一樣可靠,像蛇一樣迅速,像后羿張弓射箭一樣準確。/ / / 所以要想掌握情況,要先從認識自己開始,只有了解了自己,然后才能更好了解別人。對別人的了解,就像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;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回響一樣契合無誤;明了對方的情形,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走樣;偵察對方的言辭,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,用舌頭來獲取烤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。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,而偵察對手的行動十分迅速。就像陰變陽、又像陽轉陰、像圓變方,又像方轉圓一樣自如。在情況還未明朗以前就用圓略來誘惑對手,在情況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來戰勝對方。無論是向前,還是向后,無論是向左,還是向右,都可用這個方法來對待。如果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,統帥別人也無法步調一致。做事不掌握方法技巧,叫做“忘情失道”(不考慮實際情況,不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)自己首先確定周密詳細的行動策略,再以此來駕馭對方,就能在要不暴露意圖的情況下,于無形當中驅策眾人以致成功而對方尚不知其門道所在,這才可以稱為“天神”。 / 內揵①第三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君臣上下之事,有遠而親②,近而疏③,就之不用,去之反求④。日進前而不御,遙聞聲而相思⑤。事皆有內揵,素結本始⑥。或結以道德,或結以黨友,或結以財貨,或結以采色⑦。用其意⑧,欲入則入,欲出則出,欲親則親,欲疏則疏,欲就則就,欲去則去,欲求則求,欲思則思。若稚蜘母⑨之從其子也,出無間,入無朕,獨往獨來,莫之能止。/ / / 內者進說辭,揵者,揵所謀10也。欲說者,務隱度11;計事者,務循順12。陰慮可否,明言得失,以御13其志。方14來應時,以合其謀。詳思來揵,往應適當也。夫內有不合者,不可施行也。乃揣切時宜,從便所為,以求其變。以變求內者,若管取揵。言往來,先順辭也。善變者,審知地勢,乃通于天,以化四時使鬼神合于陰陽而牧人民,見其謀事,知其志意。事有不合者,有所未知也。合而不結者,陽親而陰疏。事有不合者,圣人不為謀也。/ / / 故遠而親者,有陰德15也;近而疏者,志不合也;就而不用者,策不得也;去而反求者,事中來也;日進前而不御者,施不合也;遙聞聲而相思者,合于謀待決事16也。故曰:“不見其類17而為之者見逆18,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19。得其情,乃制其術20。此用可出可入,可揵可開。”故圣人立事21,以此先知而揵萬物。由夫道德、仁義、禮樂、計謀,先取《詩》《書》,混說損益22,議論去就23。欲合者,用內,欲去者,用外24。外內者必明道數25,揣策來事26,見疑決之,策無失計,立功建德。治民入產業27,曰“揵而內合”。上暗不治28,下亂不悟29,揵而反之30。內自得31,而外不留說32,而飛33之。若命自來己,迎而御之34;若欲去之,因危與之,環轉因化,莫知所為,退35為大儀36。【注釋】①內揵(jian):內,通納。就是敘述自己的觀點揵,通楗,本義為門閂。內揵,也就是指向君王進諫; ②遠而親:看似疏遠,其實極親密。③近而疏:看似親密,其實極疏遠。④就之不用,去之反求:就,歸靠近、趨近;去,離職,離開。在身邊卻不任用,離去以后還受聘請。⑤日進前而不御,遙聞聲而相思:日進前,每天都在皇帝的跟前;御,這里引申為“使用”;遙聞聲,指君臣相隔很遠。⑥素結本始:素,平常。本始,本源。意思是平常就有聯系就有感情基礎。⑦采色:絢麗的色彩,這里指美色。⑧用其意:推行某種主張。⑨蜘母:就是土蜘蛛。這種蜘蛛的母愛極強,因此每當出入巢穴時,都要把穴口加蓋以防外敵。⑩揵所謀:詳細的洞察君主的心理狀態,以獻計謀。11隱度:隱秘,指暗中揣測、估量。12循順:依循,順著,遵循固有規律。13御:駕馭,把握。14方:方法,這里指言談縱橫的方法。15陰德:心意暗合。16決事:謀大事,指參與決斷國家大事。17類:類似,共同點。18見逆:違逆,事與愿違。19見非:遭到拒絕或非議。20術:技能、手段方法等。21立事:建立功業。22先取《詩》《書》,混說損益:引用《詩經》和《尚書》來驗證自己的學說,然后加以利害得失的評述。23議論就去:經過討論,最后決定去留進退是否行動。24欲合者,用內,欲去者,用外:欲,想;合,與離相對。想要一致的要情投意和,想要離開,就不必迎合對方的心意。25外內者必明道數:在決定內外大事時,必須明確原則和方法。26揣(chuai)策來事:推理判斷未來的事情。27產業:產,謀生,財產;業,事情,經營功績。28上暗不治:暗,昏暗。是說君主昏庸,不能推行善政。29下亂不悟:亂,昏亂,糊涂。人民掀起叛亂而不能分辨事理。30揵而反之:固執己見,事與愿違。31自得:自以為自己聰明,得計。32不留說:不接受他人的主張。33飛:表揚,激昂之詞。34若命自來己,迎而御之:命,召令;自來,指君主有令召來。御:防御、抵制,這里是指拒不接受。35退:退其位,保全、完成的意思。36大儀:好辦法,大原則,秘訣。【譯文】/ / / 君與臣,上司與下屬之間的關系是很微妙的,有的距離很遠卻很親密,有的看似距離很近卻很疏遠。有的在身邊卻不被使用,有的在離去以后還受重用。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卻不被信任,有的距離君主十分遙遠卻聽到音訊就被思念。凡是事物都有采納和建議兩方面,平常的東西都與本源相連結。或者靠道德相連結,或者靠朋黨相連結,或者靠錢物相連結,或者靠聲色相連結。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張,就要做到想進來就進來,想出去就出去;想親近就親近,想疏遠就疏遠;想接近就接近,想離去就離去;想被重用就被重用,想被思念就被思念。就好像母蜘蛛率領小蜘蛛一樣,出來時不留洞痕,進去時不留標記,獨自前往,獨自返回,誰也沒法阻止它。/ / / 所謂“內”就是采納意見;所謂“揵”就是進獻計策。想要說服他人,務必要先悄悄地揣測;度量、策劃事情,務必要順勢而為,因勢利導。暗中分析是可是否,透徹辨明所得所失,以便影響君主的意向。以巧妙地方法來進言還要應合時宜。以便與君主的謀劃相合。詳細地思考后再來進言,去適應形勢。凡是內情有不合時宜的,就不可以實行。就要揣量切摩形勢,從便利處入手,來改變策略。用善于變化來爭取被采納,就像以門管來接納門楗一樣順當。/ / / 是談論過去的事情,要先順著君王的心思加以合理的解釋,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采用容易變通的言辭。善于變化的人,要詳細了解地理形勢,只有這樣,才能通達天道,化育四時,驅使鬼神,附合陰陽,統御人民。要了解君主謀劃的事情,要知曉君主的意圖。所辦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,是因為對君主的意圖還有不了解的地方。如果提出的方略計謀能夠合乎君王的意愿,仍得不到采納和實施,那就證明君臣關系只是停留于表面親近,而內心還有距離。如果與君主的意見沒有吻合的可能,圣人是不會為其謀劃的。所以說,與君主相距很遠卻被親近的人,是因為能與君主心意暗合;距離君主很近卻被疏遠的人,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一;就職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,是因為他的計策沒有實際效果;革職離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,是因為他的主張被實踐證明可行;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,卻不被信任的人,是因為他措施不合君王的心意;距離遙遠只要能聽到聲音就被思念的人,是因為其主張正與決策者相合,正等他參加決斷大事。所以說,在情況還沒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說的人,定會事與愿違,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就去游說的人,定要受到拒絕或非議。只有了解情況,再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方法,這樣去推行自己的主張,就可以出去,又可以進來;既可以進諫君主,堅持己見,又可以放棄自己的主張,隨機應變。/ / / 圣人行事成大業,都是預先洞悉全面情況,從而把握世間萬物。其先見之明來源于道德、仁義、禮樂和計謀。首先引用《詩經》和《尚書》的立論教誨,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,最后討論該不該做。要想與人合作,就要深知對煩的心思意愿,不想做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不必要迎合對方的意愿。處理內外大事,必須明確理論和方法,要預測未來的事情,就要善于在各種疑難面前臨機決斷,在運用策略時不會失算,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。要善于管理人民,使他們從事生產事業,這叫做“鞏固內部團結”。/ / / 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,下層紛亂不明為臣事理,各執己見,事事抵觸,還自鳴得意;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,還自吹自擂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朝廷詔命自己,雖然也要迎接,但又要拒絕。要拒絕對方的詔命,要設法給人一種錯覺。就像圓環旋轉往復一樣,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。在這種情況下,急流勇退是最好的辦法。 抵巇①第四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物有自然,事有合離②。有近而不可見,遠而可知。近而不可見者,不察其辭也;遠而可知者,反往③以驗來④也。巇者,罅也。罅⑤者,澗也,澗者,成大隙也。巇始有朕,可抵而塞,可抵而卻,可抵而息,可抵而匿,可抵而得,此謂抵巇之理也。/ / / 事之危⑥也,圣人知之,獨保其用。因化⑦說事,通達計謀,以識細微,經起秋毫之末⑧,揮之于太山⑨之本。其施外,兆萌芽孽10之謀,皆由抵巇。抵巇隙,為道術。/ / / 天下分錯11,上無明主;公侯無道德,則小人讒賊12;賢人不用,圣人竄匿13;貪利14詐偽者作,君臣相惑,土崩瓦解15,而相伐射16。父子離散,乖亂反目,是謂“萌芽巇罅”。圣人見萌芽巇罅,則抵之以法。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,不可治則抵而得之17。或抵如此,或抵如彼;或抵反之18,或抵覆之19。五帝20之政,抵而塞之,三王21之事,抵而得之。諸侯相抵22,不可勝數。當此之時,能抵為右23。/ / / 自天地之合離、終始,必有巇隙,不可不察也。察之以捭闔,能用此道,圣人也。圣人者,天地之使24也。世無可抵25,則深隱而待時26;時有可抵27,則為之謀28。可以上合29,可以檢下30。能因能循,為天地守神31。【注釋】①抵(di)巇(xi):抵,抵塞;巇,原意是險峻、險惡的意思,此處指縫隙。抵巇,在這里指彌補不足、堵塞漏洞。②物有自然,事有合離:物,世間事物;自然,非人所為的,天然的;合離;聚合與分離。③往:既往,過去。④來:將來的意思。⑤罅(xia):裂痕,間隙。⑥事之危:事物僅有危機征兆的時候。⑦因化:順應變化。⑧秋毫之末:指秋季所生出的動物細毛。⑨太山:也作泰山,是壯觀又宏大的名山。10兆萌芽孽(nie):兆萌是微小的征候,芽孽是伐木后從根部所生的新芽。11分錯:錯,混亂、騷亂;分錯是四分五裂。12讒(chan)賊:指用惡言挑撥離間。13竄匿:逃跑隱匿。14貪利:貪圖利祿。15土崩瓦解:分崩離析四分五裂,比喻潰敗得不可收拾。16伐射:互相射殺。17抵而得之:得,取得。用“抵”來取得。18反之:幫助其恢復原狀。19覆之:顛覆對手。20五帝:中國古代五位圣天子,即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堯帝、舜帝。21三王:中國古代三位明王,即夏禹王、商湯王、周文王。22諸侯相抵:這里指春秋五霸,即齊桓公、晉文公、宋襄公、楚莊公、秦穆公五個霸主互相抵制和對抗。23右:上位。24天地之使:天地的代行者。25世無可抵:世,這里指亂世;無可抵,指無可補救。26深隱而待時:隱,隱藏,隱跡。深深的隱藏等待時機。27時有可抵:有補救的機會。28為之謀:為治理亂世而籌劃的計謀。29可以上合:對上可以合作。30可以檢下:對下可以督促檢查。31為天地之守神:守神,守護神。成為天地的守護神,意為國家的統治者。【譯文】/ / / 世間的萬物都遵循著著大自然的規律而動,世間萬事情也要依據離合聚散的法則發生變化。有時近在咫尺,卻互相不了解;有時遠隔天涯,卻彼此熟悉。距離近而互相不了解,是因為沒有互相考察言辭;距離遠卻能彼此熟悉,是因為經常往來,互相體察。/ / / 所謂“巇”就是“澗”,而“罅”就是容器的裂痕,裂痕會由小變大。(罅、澗、巇。三者意思相同,只是程度不同)”在裂痕剛剛出現時,可以通過“抵”使其閉塞,可以通過“抵”,使其停止,可以通過“抵”使其變小,可以通過“抵”使其消失,可以通過“抵”而得到。這就是“抵巇”的原理。/ / / 當事物出現危機之初,只有圣人才能知道,而且能獨自發揮作用,按著事物的變化來說明事理,了解各種計謀,以便觀察對手的細微舉動。萬事萬物在開始時都像秋毫之末一樣微小,一旦發展起來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樣宏大。當圣人向外推行教化時,一些危機的萌芽和征兆予以防范和消除時,都是運用抵巇之道。/ / / 每當天下動亂不止錯亂無序之時,朝廷沒有賢明的君主,官吏們沒有社會道德。小人讒言妄為,賢良的人才不被信用,圣人逃匿躲藏起來,一些貪圖利祿,奸詐虛偽的人飛黃騰達,君主和大臣之間互相懷疑,天下土崩瓦解四分五裂,互相征伐,父子離散,骨肉反目,就叫做“輕微的裂痕回逐漸發展成大的裂痕”。當圣人看到輕微的裂痕時,就設法治理。當世道可以治理時,就要采取彌補的“抵”法,使其“巇”得到彌合繼續保持它的完整,繼續讓它存在下去;如果世道已壞到不可治理時,就用破壞的“抵”法/(徹底把它打破,革命/),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。或者這樣“抵”,或者那樣“抵”;或者通過“抵”使其恢復原狀,或者通過“抵”將其重新塑造。對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“抵而塞之”;三王從事的大事就是了解當時的殘暴政治,從而奪得并重新建立政權。諸侯之間互相征伐,斗爭頻繁,不可勝數,在這個混亂的時代,善于運用抵巇直屬的人才是強者。/ / / 自從天地之間有了“合離”、“終始”以來,萬事萬物就必然存在著裂痕,這是不可不研究的問題。要想研究這個問題就要用“捭闔”的方法。能用這種方法的人,就是圣人,圣人是天地的使者。當世道不需要“抵”的時候,就深深地隱居起來,以等待時機;當世道有可以“抵”的弊端時,圣人就應該應時而動對上謀劃治理亂世策略,對下屬可以督察督導,能夠合理運用遵循抵巇之道的人,就可以永立于天地間,處于不敗之地,成為天地的守護神。 / / / / / / / / 飛鉗①第五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凡度權量能②,所以征遠來近③。立勢而制事④,必先察同異之黨,別是非之語,見內外之辭⑤,知有無之數⑥,決安危之計,定親疏之事⑦,然后乃權量之⑧。其有隱括⑨,乃可征,乃可求,乃可用。引鉤鉗之辭10,飛而鉗之。鉤鉗之語11,其說辭也,乍同乍異12。其不可善者13:或先征之,而后重累14;或先重以累,而后毀之;或以重累為毀15,或以毀為重累。其用16,或稱財貨、琦瑋17珠玉、璧白、采色18以事之19,或量能立勢20以鉤之21,或伺候見澗而鉗之,其事用抵巇。/ / / 將欲用之于天下22,必度權量能,見天時之盛衰,制23地形之廣狹,阻險之難易,人民貨財之多少,諸侯24之交孰親孰疏、孰愛孰憎;心意之慮懷,審其意25,知其所好惡26,乃就說其所重27,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,以鉗求之。/ / / 用之于人28,則量智能29、權材力30、料氣勢31,為之樞機32以迎之、隨之,以鉗和之,以意宜之;此飛鉗之綴33也。/ / / 用于人34,則空往而實來35,綴而不失,以究其辭。可鉗而從,可鉗而橫;可引而東,可引而西;可引而南,可引而北;可引而反,可引而復。雖覆,能復,不失其度。【注釋】①飛鉗(qian):飛,飛揚、褒獎。《意林》引《太公六韜》:“辯言巧辭,善毀善譽者,名曰:間諜飛言之士。”鉗,意為挾住、挾持。賈公彥曰:“飛鉗者,言察是非,語飛而鉗持之。”飛鉗,在這里是指先褒揚對手,令其激動,待其露情竭志時,因其所好緘束鉗持,令其不得后退。②度權量能:度,度量,權衡;權,人的計謀,能,能力;意思是度量權略,權衡能力。③征遠來近:征,征召;遠,遠方。這里指遠方有才能之人。④立勢而制事:制造有利形勢,干一番事業。⑤內外之辭:內是真實的情況,外是表面,指對內、對外的各種進言。⑥有無之數:數,指術數。之是否具有某種能力⑦親疏之事:有關親密或疏遠的事情。⑧權量:權衡度量,計算長短輕重。⑨隱括:把物的屈曲注入模型中加以矯正,這里指隱伏不清缺漏之處之處。⑩引鉤鉗之辭:鉤是彎曲金屬所作的鉤針,比喻引誘他人的言論。11鉤鉗之語:即為引誘對方和挾持對方所說出的話。12其說辭也,乍同乍異:乍,忽然;同,相同;異,差異。這里是說鉤鉗之語,對于對方的言論,有時相同,有時不同。13不可善者:即使運用鉤鉗之法也不能改變的人或事物。14重累:同重疊,反復實驗的意思。15以重累為毀:通過反復試驗,以使對方瓦解。16其用:準備要采用時。17財貨、琦瑋:財貨,錢財貨物;琦瑋,珍貴寶玉。18采色:帶顏色的美麗東西。19以事之:對待他,給予試驗。20量能立勢:量能,測驗,考察才能;立勢,造成態勢。指通過衡量才能,創造態勢。21以鉤之:用來吸引他們。22用之于天下:把飛鉗之術推行到全天下。23制:控制,引伸為掌握、了解。24諸侯:古代對中央政權所分封各國國君的統稱。周朝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。25審其意:詳細考察他們的思慮和希望。26知其所好惡:了解他們的好惡。27說其所重:游說其所重視的問題。28用之于人:將飛鉗之術用于人。29智能:智慧和才能。30材力:材同“才”,是指才干。31氣勢:氣概和聲勢。32樞機:樞是門軸;機是樞紐。指關鍵和重點。33飛鉗之綴:綴,連結,綴合。這里是說飛鉗之術的運用和發揮。34用于人:用在對人的關系上。35則空往而實來:用好聽的空話,得到對方的實情。【譯文】/ / / 凡是揣度人的智謀和測量人的才干,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引遠處的人才和招來近處的人才,造成一種行事勢,成就一番事業。一定要首先考慮彼此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,區別各種對的和不對的議論,了解對內、對外的各種進言,了解他們是否有真才實學,決定事關安危之大計。確定與誰親近和與誰疏遠的問題。然后權量這些關系,如果還有缺漏或不清楚的地方,就要進行研究,進行探索,使之為我所用。一旦時勢需要他們,就可以征召他們,可以依靠他們,任用他們。一對方交談時,借用引誘對手說話的言辭,然后通過恭維來鉗住對手。 / / / / / 鉤鉗之語是一種游說辭令,其特點是時同時異。對于那些以鉤鉗之術仍沒法控制的對手,或者首先對他們威脅利誘,然后再對他們進行反復試探;或者首先對他們進行反復試探,然后再對他們發難加以摧毀。有人認為,反復試探就等于是對對方進行破壞,有人認為對對方的破壞就等于是反復試探。/ / / 想要重用某些人時,或者先賞賜財物、珠寶、玉石、白璧和美麗的東西,以便對他們進行試探;或者通過衡量才能創造態勢,來吸引他們;或者通過尋找漏洞來控制對方,在這個過程中要運用抵巇之術。/ / / 要把“飛鉗”之術向天下推行,必須考核人的權謀和才能,觀察天地的盛衰,掌握地形的寬窄和山川險阻的難易,以及人民財富的多少。在諸侯之間的交往方面,必須考察彼此之間的親疏關系,究竟誰與誰親密,誰與誰疏遠,誰與誰友好,誰與誰相惡。要詳細考察對方的愿望和想法,要了解他們的好惡,然后針對對方所重視的問題進行游說,再用“飛”的方法誘出對方的愛好所在。最后再用“鉗”的方法把對方控制住。/ / / 如果把“飛鉗”之術用于他人,就要揣摩對方的智慧和才能,度量對方的實力,估計對方的勢氣,然后以此為突破口與對方周旋,進而爭取以“飛鉗”之術達成議和,以友善的態度建立邦交。這就是“飛鉗”的妙用。/ / / 如果把“飛鉗”之術用于他人,可用好聽的空話去套出對方的實情,通過這樣連續行動,來考究游說的辭令。這樣就可以實現合縱,也可以實現連橫;可以引而向東,也可以引而向西;可以引而向南,可以引而向北;可以引而返還,也可以引而復去。雖然如此,還是要小心謹慎,不可喪失其節度。 / 忤合①第六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凡趨合倍反②,計有適合。化轉③環屬④,各有形勢⑤。反復相求,因事為⑥。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間,立身御世,施教揚聲明名也,必因事物之會,觀天時之宜,國之所多所少,以此先知之,與之轉化。世無常貴,事無常師。圣人常為無不為,所聽無不聽。成于事⑦而合于計謀⑧,與之為主⑨。合于彼而離于此,計謀不兩忠,必有反忤10。反11于此,忤于彼;忤于此,反于彼。其術也,用之天下,必量天下而與之,用之國,必量國而與之;用之家,必量家而與之;用之身,必量身材能12氣勢而與之。大小進退,其用一也。必先謀慮計定13,而后14行之以忤合之術15。/ / / 古之善背向者,乃協四海、包諸侯,忤合16天地而化轉之,然后以之求合17。故伊尹18五就湯19、五就桀20,而不能有所明,然后合21于湯。呂尚22三就文王、三入殷朝,而不能有所明,然后合于文王。此知天命之鉗23,故歸之不疑也。非至圣人達奧,不能御世;不勞心苦思,不能原事;不悉心見情,不能成名24;材質不惠,不能用兵25;忠實無真,不能知人26。故忤合之道,己必自度材能知睿,量長短、遠近孰不如,乃可以進、乃可以退;乃可以從、乃可以橫。【注釋】①忤(wu)合:忤,抵觸、背逆。合,符合,不違背。忤合,在這里是指以忤求合,先忤后合。②趨合倍反:趨合是趨向合一,相當于“合”;倍反是背逆,相當于“忤”。倍,同“背”。 ③化轉:變化轉移。④環屬:像鐵環旋轉變化無窮。⑤形勢:具體事物的背景和勢。⑥因事為制:因,依據、憑借;制,法則,法度,控制。這里是指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。 ⑦成于事:把事情辦成功。⑧合于計謀:實現或符合預定的計謀。⑨與之為主:與之,與他們。為主,為主人。指都是各為其主。10計謀不兩忠,必有反忤:忠,忠實;反,背反;忤,抵觸,背逆。任何計謀都不可能同時忠于兩個主人,必然要相抵觸。11反:此處當順從解釋。12材能:才質和能力。13計定:確定計謀。14而后:然后。15忤合之術:即反合之術。16忤合:逆合。17合:耦合。18伊尹:古代傳說人物,輔弼商湯消滅夏桀,是商朝開國名相。19湯:商朝的開國之君。重用伊尹消滅夏桀,開創商王朝,推行善政。20桀:古代傳說人物,他是夏朝最后一個暴君,被商湯王消滅。21合:歸于。22呂尚:即太公望,輔佐周文王,周武王,對周朝建國貢獻極大,是齊國的始封主。23天命之鉗:天命的制約。24成名:樹立名聲。25兵:這里指軍隊。26知人:了解他人。【譯文】/ / / 時間萬物,凡是有關聯合或對抗的行動,都會有相應的計謀。萬物分合變化和轉移就像鐵環一樣連環旋轉變化無窮。然而,變化和轉移又各有各的具體情形。彼此之間環轉反復,互相依賴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。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,立身處世都是為了說教眾人,擴大影響,宣揚名聲。他們還必須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系來考察天時,以便抓住有利時機。國家哪些方面有余,哪些方面不足,都要從這里出發去掌握,并設法促進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轉化。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沒有永遠尊貴地位的,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也沒有永遠效法的榜樣。圣人常常是無所不做,無所不聽。辦成要辦的事,實現預定的計謀,都是為了自己的主人,合乎那一方的利益,就要背叛這一方的利益。凡是計謀不可能同時忠于兩個對立的君主,必然違背某一方的意愿。合乎這一方的意愿,就要違背另一方的意愿;違背另一方的意愿,才可能合乎這一方的意愿。這就是“忤合”之術。如果把這種“忤合”之術運用到天下,必然要度量天下的實際情況,以決定順合還是反逆;如果把這種“忤合”之術用到某個國家,就必然度量整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以決定順合還是反逆,;如果把這種“忤合”之術運用到某個家族,就必然度量整個家族的實際情況以決定順合還是反逆,如果把這種“忤合”之術用到某一個人,就必然要考量這個人的才能氣勢決定順合還是反逆,。總之,無論把這種“忤合”之術用在大的范圍,還是用在小的范圍,其功用是相同的。因此,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進行謀劃、分析,計算準確了以后再實行“忤合”之術。/ / / 古代那些善于通過背離之理反忤之術而橫行天下的人。常常掌握四海之內的各種力量,控制各個諸侯,促成“忤合”轉化的趨勢,然后達成“合”于圣賢君主的目的。過去伊尹五次臣事商湯,五次臣事夏桀,其行動目的還未被世人所知,就決定一心臣服事湯王。呂尚三次臣事周文王,三次臣服殷紂王,其行動目的還未顯露于世人,就最后歸服了周文王。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約,所以才能歸順一主而毫不猶豫。對于一個縱橫家來說,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,超人的智慧,不可能通曉深層的規律,就不可能駕馭天下;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,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;如果不會全神貫注地考察事物的實際情況,就不可能功成名就;如果才能、膽量都不足,就不能統兵作戰;如果只是愚忠呆實而無真知灼見,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。所以,“忤合”的規律是:要首先自我估量聰明才智,然后度量他人的優劣長短,分析在遠近范圍之內還比不上誰。只有在這樣知己知彼以后,才能隨心所欲,可以前進,可以后退;可以合縱,可以連橫。 / 揣篇第七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古之善用天下者,必量天下之權①,而揣諸侯之情。量權不審,不知強弱輕重之稱②;揣情不審,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③。 何謂量權?曰:度于大小,謀于眾寡;稱貨財有無之數,料人民多少、饒乏,有余不足幾何?辨地形之險易,孰利孰害?謀慮孰長孰短? 揆君臣之親疏,孰賢孰不肖?與賓客之智慧,孰多孰少?觀天時之禍福,孰吉孰兇?諸侯之古之善用天下者,必量天下之權,而揣諸侯之情。量權不審,不知強弱輕重之稱;揣情不審,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。 何謂量權?曰:度于大小,謀于眾寡④;稱貨財有無之數,料人民多少、饒乏,有余不足幾何⑤?辨地形之險易,孰利孰害?謀慮孰長孰短⑥? 揆君臣之親疏,孰賢孰不肖⑦?與賓客之智睿⑧,孰多孰少?觀天時之禍福,孰吉孰兇?諸侯之交,孰用孰不用?百姓之心,孰安孰危?孰好孰憎?反側孰便⑨?能知此者,是謂量權。 【注釋】①善用天下者:善于治理天下。量天下之權:權衡天下的形勢 ②量權:衡量天下的形勢。審:詳細,周密。稱:又作秤,指諸侯強弱輕重虛實 ③隱匿:隱瞞藏匿。動靜:情況,消息 ④度于大小,謀于眾寡:估量(疆域)大小,預測(人口)的多少 ⑤幾何:多少 ⑥謀慮:計謀策略 ⑦孰賢孰不肖:誰賢良,誰懷有野心 ⑧賓客:指幕僚 ⑨反側:反復傾斜。孰便: 【譯文】 如何查知古代善于統治天下的人,必然首先徇天下各種力量的輕重,揣摩諸候的實情。如果對權勢分析不全面,就不可能了解諸侯力量的強弱虛實;如果揣諸侯的實情不夠全面,就不可能掌握事物暗中變化的征兆。/ 什么是“量權”呢?答案是:測量尺寸大小;謀劃數量多少;稱難財貨有無;估量人口多少、貧富,什么有余、什么不足,以及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;分辨地形險易,哪里有利,哪里有害;判斷各方的謀慮誰長、誰短;分析君臣親疏關系,誰賢、誰不肖;考核謀士的智慧,誰多、誰少;觀察天時禍福,什么時候吉、什么時候兇;比較與諸的聯系,哪個安定、哪里危險,愛好什么憎惡習什么;預測反叛事,在哪里更容易發生,哪此人能知道內情。如此這些,就是所謂的“量權”。/ 【原文】 揣①情者,必以其甚喜之時,往而極其欲也,其有欲也,不能隱其情;必以其甚懼之時,往而極其惡也,其有惡也,不能隱其情,情欲②必知其變。感動而不知其變者,乃且錯其人勿與語,而更問所親,知其所安③。夫情變于內者,形見于外。故常必以其見者,而知其隱者。此所謂測深揣情。/ / / 故計國事者,則當審量權;說人主,則當審揣情,避所短,從所長。謀慮情欲必出于此。乃可貴,乃可賤,乃可重,乃可輕,乃可利,乃可害,乃可成,乃可敗,其數④一也。故雖有先王之道、圣智之謀,非揣情、隱匿,無所索之。此謀之本也,而說之法也。常有事于人,人莫能先。先事而至,此最難為。故曰“揣情最難守司”。言必時⑤其謀慮,故觀飛蠕動⑥,無不有利害⑦,可以生事變。生事者,幾之勢也。此揣情飾言成文章,而后論之。【注釋】①揣(chuan):揣度。《史記·虞卿列傳》:“虞卿料事揣情,為趙策劃,何其工也。”這里是指揣度情理。②情欲:欲望,欲念。③安:安靜。④數:法術,這里指辦法。⑤時:這里指時機。⑥蜎(yuan)飛蠕(ru)動:泛指昆蟲的飛動。蜎是沒有骨頭的昆蟲,爬行時都必須屈伸身體,就叫蠕動。⑦無不有利害:世間沒有不具備利害之心的東西。【譯文】/ / / 所謂揣情,就是必須在對方最高興的時候,去刺激他們的欲望,使他們達到極點,他們既然有極端的欲望,就無法按捺住實情;又必須在對方最恐懼的時候,去加重他們的恐懼,使他們達到極點,他們既然有害怕的心理,就不能隱瞞住實情。情欲必然要隨著事態的發展變化流露出來。對那些已經受到感動之后,仍不見有異常變化的人,就要改變游說對象,不要再對他說什么了,而應改向他所親近的人去游說,這樣就可以知道他安然不為所動的原因。那些感情從內部發生變化的人,必然要通過形態顯現于外表。所以我們常常要通過顯露出來的表面現象,來了解那些隱藏在內部的真情。這就是所說的“測深揣情”。/ / / 所以謀劃國家大事的人,就應當詳細衡量本國的各方面力量;游說他國君主的人,則應當全面揣測別國君主的想法,避其所短,從其所長。所有的謀劃、想法、情緒及欲望都必須以這里為出發點。只有這樣做了,才能得心應手地處置各種問題和對付各色人物。可以尊敬,也可以輕視;可以施利,也可以行害;可以成全,也可以敗壞,其使用的辦法都是一致的。所以,雖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,有圣人高超的智謀,不揣度透徹所有隱蔽的和深藏的實情,將什么也追求不到。這是智謀的基礎和游說的通用法則。人們對某些事情常常感到來得突然,是因為不能事先預見。能在事情發生之前就預見到,這是最難的。因此說:“揣情,最難把握”。游說活動必須深謀遠慮地選擇時機。過去我們看到昆蟲蠕動,都與自己的利益相關,因此才發生變化。而任何事情在剛剛產生之時,都呈現一種微小的態勢。這種揣情,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辭或文章而后才能進行游說應用。 摩篇第八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摩①者,揣之術也。內符②者,揣之主③也。用之有道,其道必隱④。微摩之以其所欲,測而探之⑤,內符必應。其應也,必有為之⑥。故微而去之,是謂塞窌⑦、匿端⑧、隱貌、逃情,而人不知。故能成其事而無患。摩之在此,符之⑨在彼。從而應之,事無不可。/ / / 古之善摩者,如操釣而臨深淵,餌而投之,必得魚焉。故曰:“主事10日成而人不知,主兵11日勝而人不畏也。”圣人謀之于陰12,故曰“神”;成之于陽13,故曰“明”。所謂“主事日成”者,積德也,而民安之,不知其所以利24;積善也,而民道15之,不知其所以然;而天下比之神明也。“主兵日勝”者,常戰于不爭、不費16,而民不知所以服,不知所以畏,而天下比之神明17。/ / / 其摩者,有以平,有以正,有以喜,有以怒,有以名,有以行,有以廉,有以信,有以利,有以卑。平者,靜也;正者,直也;喜者,悅也,怒者,動也;名者發18也;行者,成19也;廉者,潔也;信者,明也;利者,求也;卑者,諂也20。故圣人所獨用21者,眾人皆有之,然無成功者,其用之非也。故謀莫難于周密,說莫難于悉聽,事莫難于必成,此三者,唯圣人然后能任。/ / / 故謀必欲周密,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。故曰:“或結而無隙22也。”夫事成必合于數,故曰:“道數23與時相偶者24也。”說者聽必合于情,故曰:“情合者必聽”。故物歸類25,抱薪趨火26,燥者先燃;平地注水,濕者先濡。此物類相應27,于勢譬猶是也。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,故曰:“摩之以其類,焉有不相應者?”乃摩之以其欲,焉有不聽者。故曰“獨行28之道”。夫幾者29不晚30,成而不抱31,久而化成32。【注釋】①摩:揉擦,切磋。《周易·系辭》:“是故剛柔相摩”。這里指通過刺激、試探,以求引起對方反映,從而了解內情。②內符:情欲活動在內,符驗就表現在外。③揣之主:揣的主要對象,指內符。④隱:隱密。⑤測而探之:觀測、研究,以探求其真實的欲求。⑥有為之:有作用。⑦窌(jiào):地窖。⑧匿端:匿,隱藏;端:端緒、開始、前兆。隱匿其端緒。⑨符之:與之呼應。⑩主事:所主持的事情。11主兵:指揮軍隊。12謀之于陰:悄悄地謀劃、策劃,不讓人知道。13成之于陽:公開實現目的。14其所以利:之所以有利。15道:當作應走的路來順從。16不爭、不費:不使用武力,不消耗戰費。17比之神明:當作神奇和圣明。18發:擴大名聲,這里指有聲譽。19成:使其成功。20卑者,諂也:所以要謙卑,是為了諂媚。21獨用:單獨使用。22無隙:緊密無間。23道數:道與術,指規律與方法。24道數與時相偶:規律、方法與天時三者和諧。25物歸類:事物各有自己歸屬的類別。26抱薪趨火:抱著柴薪,走近火堆。27物類相應:物以類聚,相同的事物,便會有相應的反映。28獨行:節操高尚、獨立而行。29幾者:通曉機微。30不晚:不失時機。31成而不抱:把事情作成也不保守不前。32久而化成:天長日久,就能化育萬物。【譯文】/ / / 所謂“摩意”是一種與“揣情”相類似的方法。“內符”是“揣”的對象。進行“揣情”時需要掌握“揣”的規律,而這些規律都是隱而不現的。這就要適當地去“摩”,投其所好進行測探,其內情就會通過外符反映出來。內心的感情要表現于外,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動。這就是“摩意”的作用。/ / / 在達到了這個目的之后,要在適當的時候離開對方,把動機隱藏起來,消除痕跡,偽裝外表,回避實情,使人無法知道是誰辦成的這件事。因此,達到了目的,辦成了事,卻不留禍患。“摩”對方是在這個時候,而對方表現自己是在那個時候。只要我們有辦法讓對方順應我們的安排行事,就沒有什么事情不可辦成的。/ / 古代善于“摩意”的人,就像拿著釣鉤到水潭邊上去釣魚一樣。只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,不必聲張,悄悄等待,就可以釣到魚。所以說:主辦的事情一天天成功,卻沒有察覺;主持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,卻沒人感到恐懼,只有做到這樣才是高明的。那些有很高修養和智慧的人謀劃什么行動總是在暗中進行的,所以被稱為“神”,而這些行動的成功都顯現在光天化日之下,所以被稱為“明”。所謂“主事日成”的人是暗中積累德行,老百姓安居樂業,卻不知道為什么會享受到這些利益,他們還在暗中積累善行,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局面。普天下的人們都把這樣的“謀之于陰、成之于陽”的政治策略稱為“神明”。那些主持軍隊而日益壓倒敵人的統帥,堅持不懈地與敵軍對抗,卻不去爭城奪地,不消耗人力物力,因此老百姓不知道為何邦國臣服,不知道什么是恐懼。為此,普天之下都稱這種“謀之于陰、成之于陽”的軍事策略為:“神明”。/ / / 在實施“摩意”時,有用和平進攻的,有用正義責難的,有用娛樂討好的,有用憤怒激勵的,有用名望威嚇的,有用行為逼迫的,有用廉潔感化的,有用信譽說服的,有用利益誘惑的,有用謙卑奪取的。和平就是安靜,正義就是剛直,娛樂就是喜悅,憤怒就是激動,名望就是聲譽,行為就是實施,廉潔就是清明,利益就是需求,謙卑就是委曲。所以,圣人所獨用的“摩意”之術,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。然而沒有能運用成功的,那是因為他們用錯了。因此,謀劃策略,最困難的就是周到慎密;進行游說,最困難的就是讓對方全部聽從自己的說辭;主辦事情,最困難的就是一定成功。這三個方面只有成為圣人才勝任。/ / / 所以說謀劃必須周到慎密;游說要首先選擇與自己可以相通的對象。所以說:“辦事情要固若金湯,無懈可擊”。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預期的成功,必須有適當的方法。所以說:“客觀規律、行動方法以及天時都是互相依附的”。進行游說的人要讓對方聽信,必須使自己的說辭合于情理,所以說:“合情理才有人聽”。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屬性。好比抱著柴草向烈火走去,干燥的柴草就首先著火燃燒;往平地倒水,低的地方就要先進水。這些現象都是與各類事物的性質相適應的。以此類推,其他事物也是這樣的。這也反映“內符”與“外摩”的道理。所以說:按著事物的不同特性來實施“摩意”之術,哪有不反應的呢?根據被游說者的喜好而施行“摩意”之術,哪有一個不聽從游說的呢?要想能獨往獨來,就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,把握好時機,有成績也不停止,天長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,取得最后成功。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權①篇第九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【原文】 / / / 說之者,說之也①;說之者,資②之也。/ 飾言③者,假之④也;假之者,益損⑤也。應/ 對⑥者,利辭⑦也;利辭者,輕論⑧也。成義⑨者,明之⑩也;明之者,符驗11也。難言12者,/ 卻論⑩也;卻論者,釣幾14也。佞言15者,諂而干忠16;諛言17者,博而干智18;平言19者,決而干勇20;戚言21者,權而干信22;靜言23者,/ 反而干勝24。先意承欲者,諂也;繁稱文辭者,博也;策選進謀者,權也;縱舍不疑者,決也25;先分不足26而窒27非者,反也。 【注釋】 ①說之者,說之也:前一“之”為衍文。陶弘景注云:“說/ 者,說之于彼人也。”本句意為:所謂說,就是勸說別人。 ②資:資助。陶弘景釋此句云:“說之者,有資于彼人/ 也,資取也。,’/ / / ③飾言:修飾言辭。 ④假之:假借以說服人。 ⑤益損:增減。 ⑥應對:應承對答。 ⑦利辭:巧辯之辭或敷衍之辭。 ⑧輕論:輕視論說。 ⑨成義:具有義理的言論。 ⑩明之:闡明真偽。 11符驗:符合應驗。 12難言:指責之辭。 13卻論:反對論調。 14釣幾:誘導對方隱藏的細微之事。陶弘景對這一段注釋云:“言或不合,反復相難,所以卻論前事也。/ 卻論者,必理精而事明,幾微可得而盡矣,故日卻論/ 者,釣幾也,求其深微日釣也。” 15佞言:奸巧諂諛、花言巧語。 16諂而干忠:以諂言求取忠名。 17諛言:諂媚,以不實之辭奉承人。 18博而干智:以貌似廣博的虛浮之辭求取智慧之名。 19平言:平實的言語。 20決而干勇:果決不疑而求取勇的名聲。 21戚言:憂愁的話。 22權而干信:運用計策求得信任。陶弘景注云:“權/ 者,策選進謀以求信名,故日權而干信。” 23靜言:巧飾之言。陶弘景注釋云:“靜言者,謂象清/ 凈而陳言。”即認為靜言是心平氣和時所言。 24反而干勝:自己有不足卻指責他人從而求取勝利。 25縱舍不疑者,決也:陶弘景注中有云:“決者縱舍不/ 疑以求勇名。” 26先分不足:自己不足。 27窒:堵塞、阻礙。 【譯文】 / / / 游說,就是勸說別人;勸說人,就是資助人。修飾言辭,就是假借以說服人;假借,就是有所增減。應辯對答,是巧辯之辭;巧辯之辭,是輕視論說。具有義理的言論,是闡明真偽;闡明真偽,是為了符合應驗。指責之辭,是反對的言論;反對的言論,是誘導對方隱藏的細微之處。花言巧語,是以諂言求取忠名;以不實之辭奉承人,是以貌似廣博的虛浮之辭求取智慧之名;平實的言語,果決不疑而求取勇的名聲;憂愁之言,運用計策求得信任;巧飾之言,自己不足而指責他人求取勝利。曲意巴結奉承,就是諂媚;繁復虛浮之辭,就是博;籌劃運用謀略,就是權變;果決不猶豫,就是決;自己不足而責備他人,就是反。 【原文】 故口者,幾關①也,所以關閉情意也②。耳目者,心之佐助③也,所以窺間見奸邪④。故日參調而應⑤,利道⑥而動。故繁言⑦而不亂,翱翔⑧而不迷⑨,變易⑩而不危者,睹要得理。故無目者11,不可示12以五色13;無耳者14,不可告15以五音16。故不可以往17者,無所開18之也;不可以來19者,無所受20之也。物有不通21者,故不事22也。古人有言日:/ “口可以食,不可以言23。”言者有諱忌也24;“眾口鑠金25”,言有曲26故也。 【注釋】 ①幾關:即機關。機所以發,關所以閉,設有機件能制/ 動的機械,稱為機關。El是發出言語之處,故云“口/ 者,機關也”。/ ' ②所以關閉情意也:是用來宣布或閉鎖情意的。陶弘景/ 注云:“情意宜否,在于機關,故日所以關閉情意也。” ③心之佐助:思維的輔助。心,指思想摁維。 ④窺間奸邪:察知發現奸詐邪惡。 ⑤參調而應:三者調和呼應。參,同“三”,指口、目、耳/ 三種器官。 ⑥利道:有利的途徑。 ⑦繁言:繁復的言辭。 ⑧翱翔:鳥在高空飛舞。此處指言辭縱橫自如。 ⑨迷:迷亂。 ⑩變易:變化、改變。指言辭形式或內容的改變。 11無目者:眼睛看不見的人,盲目。泛指對色彩感覺/ 不敏銳者。 12示:展示,給…一·看。 13五色: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,泛指各種色彩。 14無耳者:耳朵聽不見的人,泛指對聲音感覺不敏銳者。⑩告:告訴、談論。 15告:告訴、談論 16五音:古樂五聲音階的五個階名: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/ 泛指音樂。 17往:前往。意為前去游說。 18開:開啟。陶弘景注釋云:“此不可以往說于彼者,/ 為彼暗滯無所可開也。” 19來:意為來游說。 20受:接受。陶弘景解釋云:“彼所不來說于此者,為/ 此淺局無所可受也。” 21不通:不通達、不可溝通。 22不事:不從事 23口可以食,不可以言:口可以用來吃食物,不能用來/ 說話。 24言者有諱忌也:言語有所顧忌隱諱。 25眾口鑠金:眾人的言論可以熔化金屬。鑠,熔化金屬 26曲:偏邪,不正 【譯文】 / / / 口,是言語發出之處,是用來宣布或閉鎖情意的。耳朵和眼睛,是思維的輔助,可以察知發現奸詐邪惡。所以說口、目、耳三者調和呼應,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。所以繁復的言辭不能紊亂,言辭縱橫自如而不迷亂,言辭形式或內容的改變而不危險,重要地在于把握事理。所以對色彩感覺不敏銳的人,不能給他欣賞各種色彩;對聽覺不敏銳的人,不能跟他談論音樂變化。所以不能前去游說他,是因為他暗滯不值得開啟;不能前來游說他,是因為他淺薄沒有接受的能力。事物不通達,故不能成就大事。古人說:“口能吃東西,不能用來說話。”是因為言語有所顧忌隱諱。眾人的言論可以熔化金屬,是形容言語容易偏邪不正。 【原文】 / / / 人之情,出言則欲聽①,舉事②則欲成。/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,而用愚人之所長;不/ 用其所拙③,而用愚人之所工④;故不困/ 也⑤。言其有利者,從其所長也;言其有害/ 者,避其所短也。故介蟲⑥之捍也⑦,必以/ 堅厚⑧。螫蟲之動也⑨,必以毒螫。故禽獸/ 知用其長,而談者亦知用其用⑩也o 【注釋】 ①欲聽:希望聽從。/ / ②舉事:辦事、行事。 ③拙:笨,與“巧”相對。 ④工:擅長、善于。 ⑤故不困也:所以不困難。陶弘景釋云:“智者之短不勝/ 愚人之長,故用愚人之長也;智者之拙不勝愚人之工,/ 故用愚人之工也。常能棄拙短而用工長,故不困也。” ⑥介蟲:介,通“甲”。指有甲殼的蟲類。 ⑦捍:抵御。 ⑧堅厚:指堅固厚實的甲殼。 ⑨螫蟲:有毒刺的蟲類。 ⑩知用其用:知道使用他該用的游說術。 【譯文】 / / / 人之常情,進行游說希望能被采納,辦事就希望能成功。不能用智慧之人的短處,而可以用愚笨之人的長處;不能用智慧之人很不熟練之處,而要運用愚笨之人很精巧之處。游說其有利的地方,是發揮他的長處;陳述其不利的地方,是回避其不足。所以甲蟲保護自己,充分利用堅硬的甲殼。有毒刺的蟲采取行動,一定要用它的毒刺。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,人在言談時也應該使用他該用的游說術。 【原文】 / / / 故日:辭言①有五,日病、日怨、曰憂、/ 日怒、日喜。故日:病者,感衰氣②而不/ 神③也;怨者,腸絕④而無主⑤也;憂者,閉/ 塞⑥而不泄⑦也;怒者,妄動⑧而不治⑨也;/ 喜者,宣散⑩而無要⑾也。此五者,精⑿則/ 用@之,利⒀則行⒁之。故與智者言,依于/ 博;與拙者言,依于辯⒂;與辯者言,依子/ 要⒃;與貴⒄者言,依于勢⒅;與富者言,依/ 于高⒆;與貧者言,依于利⒇;與賤者言,/ 依于謙21;與勇者言,依于敢22;與過23者/ 言,依于銳24。此其術也,而人常反之@。/ 是故與智者言,將以此明之25;與不智者 / 言,將以此教①之,而甚難為②也。故言多類,事多變③。故終日言,不失其類,故事/ 不亂④。終日不變,而不失其主⑤,故智貴/ 不妄⑥。聽貴聰,智貴明,辭貴奇⑦。 【注釋】 ①辭言:言辭,與人談話。②衰氣:衰竭之氣。 ③不神:不精神。陶弘景注云:“病者恍惚,故氣衰而/ 不神也。”/ / / ' ④腸絕:意為怨之極,腸欲斷。 ⑤無主:沒有主意。陶弘景注云:“怨者內動,故腸絕/ 而無主也。” ⑥閉塞:關閉阻塞。 ⑦不泄:不能發泄。陶弘景釋云:“憂者快悒,故閉塞而言不泄也。” ⑧妄動:草率行動。 ⑨不治:語言沒有條理。陶弘景釋云:“怒者郁勃,故妄動而言不治也。” ⑩宣散:松散。 ⑾無要:抓不住要領。陶弘景云:“喜者搖蕩,故宣散/ 而言無要。” ⑿精:精通。/ / / '⑩用:使用。 ⒀利:有利。 ⒁行:實行、使用。 ⒂依于博:依靠淵博。博,廣博、寬廣。⑩辯:善辯、巧辯。 ⒃要:要領,概括。⑩貴:顯貴、高貴。④勢:勢力、權力。⑨高:指精神性的高度。 ⒄利:利益、好處。③賤:地位低下。④謙:謙遜。 ⒅敢:果敢的氣勢。/ / / 、 ⒆過:責備。/ / / 。◎銳:急切、堅決。 ⒇此其術也,而人常反之:這是言談方法,而人們卻常/ 常違背它。陶弘景釋云:“此量宜發言之術也,不達/ 者反之則逆理,而不免于害也。” 21將以此明之:用這些方法闡明。 ①教:教導。/ / / , ②甚難為:很難做到。陶弘景釋此句云:“然人迷日因久,教之不易,故難為也。” ③言多類,事多變:言談有多種方法,事物有多種變化。24故事不亂:所以事情不會錯亂。陶弘景釋云:“言者條流舛難,故多類也,事則隨時而化,故多變也。若言不失類,事亦不亂。” ④主:主旨。 ⑤故智貴不妄:所以智慧的可貴之處在于不紊亂。陶/ 弘景釋云:“不亂故不變,故其主有常,能令有常而/ 不變者,智之用也。故其智可貴而不妄。” ⑥聽貴聰,智貴明,辭貴奇:聽力要好,智慧要高明,言/ 辭要巧妙,這樣才能處處成功。聰,聽力好;明,明/ 白、高明;奇,出人意料、巧妙。陶弘景釋云:“聽聰/ 則真偽不亂,知明則可否自分,辭奇則是非有證。/ 三者能行則功成事立,故須貴之。”/ / / “ 【譯文】 / / / 所以說,言辭有五種,即病言、怨言、憂言、怒言、喜言。病言,就是指有衰竭之氣而精神不足的言辭;怨言,就是哀怨斷腸而沒有主意的言辭;憂言,就是關閉阻塞不能宣泄的言辭;怒言,就是草率行動而沒有條理的語言;喜言,就是松散抓不住要領的語言。這五種言辭,精通后可以使用,有利就可實行。所以與智慧的人言談,要依靠淵博;與笨拙的人言談,要依靠善辯;與善辯的人言談,要依靠提綱挈領;與高貴的人言談,要依靠權勢;與富貴的人言談,要依據精神的高度;與貧困者言談,要依據利益;與低賤者言談,要依據謙卑、與勇敢者言談,要依據果敢;與責備者言談,要依據堅決。這是言談的方法,而人們卻常常違背它。所以與聰明的人言談,就用這些方法闡明;與不聰明的人言談,就用這些方法教導,然而人癡迷太久,做到也是很難的了。所以言談有多種方法,事物有多種變化。所以即使整日言談,也不會失去方法,事情不會錯亂。整日不言談,不變化宗旨,所以智慧的可貴之處在于不紊亂。聽力要好,智慧要高明,言辭要巧妙,這樣才能處處成功。 謀篇第十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為人凡謀①有道,必得其所因,以求其情②。審得其情,乃立三儀③。三儀者曰上、曰中、曰下,參以立焉,以生奇④。奇不知其所擁,始于古之所從⑤。故鄭人之取玉也,必載司南之車⑥,為其不惑也。夫度材、量能、揣情者,亦事之司南也。故同情而俱相親者,其俱成者也。同欲而相疏者,其偏成者也;同惡而相親者,其俱害者也;同惡而相疏者,其偏害者也⑦。故相益則親,相損則疏,其數行也⑧;此所以察同異之分,其類⑨一也。故墻壞于其隙,木毀于其節,斯蓋其分也。故變生事,事生謀、謀生計、計生議、議生說、說生進、進生退10、退生制,因以制于事。故百事一道,而百度一數11也。/ / / 夫仁人輕貨12,不可誘以利,可使出費;勇士輕難,不可懼以患,可使據危;智者達于數、明于理,不可欺以誠,可示以道理,可使立功;是三才13也。故愚者易蔽也,不肖者易懼也,貪者易誘也,是因事而裁之14。故為強者,積于弱也;為直者,積于曲;有余者,積于不足也;此其道術行也。/ / /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,內親而外疏者說外。故因其疑以變之15,因其見以然16,因其說以要之17,因其勢以成之,因其惡以權之,因其患以斥之。摩而恐18之,高而動之,微19而證之,符20而應之,擁21而塞之,亂而惑之,是謂計謀。計謀之用,公不如私22,私不如結23;結而無隙者也。正不如奇24,奇流而不止者也。故說人主25者,必與之言奇;說人臣26者,必與之言私。其身內、其言外者疏;其身外、其言深者危27。無以人之所不欲,而強之于人;無以人之所不知,而教之于人。人之有好也,學而順之;人之有惡也,避而諱之,故陰道而陽取之28也。故去之者從之,從之者乘之29。貌者不美,又不惡,故至情托焉30。可知者31,可用也;不可知者,謀者所不用也,故曰:“事貴制人,而不貴見制于人。”制人者握權也,見制于人者制命也。故圣人之道陰,愚人之道陽32。智者事易,而不智者事難。以此觀之,亡不可以為存,而危不可以為安33,然而無為而貴智矣;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,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。既用見可,擇事而為之,所以自為也;見不可,擇事而為之,所以為人也。故先王之道陰,言有之34曰:“天地之化,在高與深;圣人之道,在隱與匿。非獨忠、信、仁、義也,中正而已矣。”道理達于此35義者,則可與語。由能得此,則可與遠近之義。【注釋】①謀:謀劃。《易經·訟》“君子以作事謀始”。《說文》“慮難曰謀”。這里主要指謀劃說服人的策略。②得其所因,以求其情:了解事物的因果關系,以此來弄清事情的事情。因,依靠,憑借;情,實情,情形。③三儀:指天、地、人,天在上,地在下,人居中。借用天、地、人三儀,指上智、中才,下愚。陶弘景釋之為“上智、中才、下愚”④參以立焉,以生奇:假如參考三儀來評定人物,就可謀劃出卓越的策略。⑤始于古之所從:奇謀自古以來就當做道,是人人遵從的事情,并非現在才開⑥司南之車: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裝有磁石的車。常指南方,以此為基準作行軍時的向導。⑦同惡而相疏者,其偏害者也:假如二人同時遭君王憎恨,而關系疏遠,只能是單方受害。⑧故相益則親,……其數行也:相益,互相有利;相損,互相損害;數,法則,道理。⑨以察同異之分,其類:根據這個來判斷異同的原因。10進生退:進取產生于退卻。11一數:一定的數。12夫仁人輕貨:有德行的人不看財貨。13三才:指仁人、勇士、智者三種人才。14因事而裁之: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判斷和進行巧妙的裁奪。15因其疑以變之:對于抱有疑惑的人根據對方的疑問來改變。16因其見以然之:根據對方的表現來判斷其游說活動是否得法。17因其說以要之:根據對方的言辭來歸納其游說要點。18恐:受威脅的感受。19微:削弱。20符:驗證,應驗的意思。21擁:“擁”通“壅”,就是用土堵,阻塞。22公不如私:公,公開;私,私下,暗地里。公開運用計謀,不如在暗地里運用。23私不如結:結,結交。暗地里謀劃又不如二人結為死黨在一起商議。24正不如奇:正攻法雖然是合理的,但是卻不如乘對方之不備使用奇攻法。25人主:人君,帝王。26人臣:臣下,大臣。27危:危險28陰道而陽取之:悄悄進行謀劃,公開取得。29去之者從之,從之者乘之:去,除掉、去掉;縱,放縱,恣肆;乘,利用,趁機會。30貌者不美,……情托焉:不論對任何事物都不立刻把毀譽形于色的人,都是屬于冷靜而不偏激的人,這種人可以完全信賴他。31可知者:可以了解透的人。32圣人之道陰,愚人之道陽:圣人謀劃的事情,隱而不露;愚笨的人謀劃事情,張揚外露。33亡不可以為存,而危不可以為安:指救亡圖存和轉危為安都是很難的事。34言有之:古語有這種說法。35道理達于此:能認清此種道理。【譯文】/ / / 對于一個人來說,但凡是為人籌劃計謀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,一定要弄清原由,以便探索出實情。假如能詳細審查實情,來確定“三儀”。“三儀”就是上、中、下。三者相輔相成,才能謀劃出奇計,而奇計是所向無敵的,從古到今都是如此。所以鄭國人入山采玉時,都要帶上指南針,是為了不迷失方向。忖度才干、估量能力、揣度情理,也類似作事時使用指南針一樣。所以凡是觀念相同而又互相親密的人,大家都可成功;凡是欲望相同而關系疏遠的,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;凡是同被人君憎惡而關系又密切的,必然一同受害;凡是同被人君憎惡而關系疏遠的,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損害。所以,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,就要密切關系,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,就要疏遠關系。這都是有定數的事情,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,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。所以,墻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,樹木通常因為有節疤而折毀,這都是理所當然的。因此,事情的突變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漸變引起的,而事物又生于謀略,謀略生于計劃,計劃生于議論,議論生于游說,游說生于進取,進取生于退卻,退卻生于控制,事物由此得以控制。可見各種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,不論反復多少次也都是有法則的。/ / /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輕視財貨,所以不能用金錢來誘惑他們,反而可以讓他們捐出資財;勇敢的壯士自然會輕視危難,所以不能用禍患來恐嚇他們,反而可以讓他們鎮守危地;一個有智慧的人,通達禮教,明于事理,不可假裝誠信去欺騙他們,反而可以給他們講清事理,讓他們建功立業。這就是所謂仁人、勇士、智者的“三才”。因此說,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,一個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嚇,貪圖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誘,所有這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判斷。所以強大是由微弱積累而成;直壯是由彎曲積累而成;有余是由于不足積累而成。這就是因為“道數”得到了實行。/ / / 所以,對那些外表親善而內心疏遠的要從內心入手進行游說;對那些內心親善而外表疏遠的要從表面入手進行游說。因此,要根據對方的疑問所在來改變自己游說的內容;要根據對方的表現來判斷游說是否得法;要根據對方的言辭來歸納出游說的要點;要根據情勢的變化適時征服對方;要根據對方可能造成的危害來權衡利弊;要根據對方可能造成的禍患來設法防范。揣摩之后加以威脅;抬高之后加以策動;削弱之后加以扶正;符驗之后加以響應;擁堵之后加以阻塞;攪亂之后加以迷惑。這就叫做“計謀”。至于計謀的運用,公開不如保密,保密不如結黨,結成的黨內是沒有裂痕的。正規策略不如奇策,奇策實行起來可以無往不勝。所以向人君進行游說時,必須與他談論奇策。同樣道理,向人臣進行游說時,必須與他談論私情。/ / / 雖然是自己人,卻說有利于外人的話,就要被疏遠。如果是外人,卻知道內情太多,就要有危險。不要拿別人不想要的東西,來強迫人家接受,不要拿別人不了解的事去說教別人。如果對方有某種嗜好,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興趣;如果對方厭惡什么,就要加以避諱,以免引起反感。所以,要進行隱密的謀劃和公開的奪取。想要除掉的人,就放縱他,任其胡為,待其留下把柄時就乘機一舉除掉他。無論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,是感情深沉的人,可以托之以機密大事。對于了解透徹的人,可以重用;對那些還沒了解透徹的人,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重用他們的。所以說,從事政治活動最重要的是掌握人,絕對不要被人家控制。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權的統治者;被人家控制的人,是唯命是從的被統治者。所以圣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而不露,而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。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,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。由此看來,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復興;一旦國家騷亂了,就很難安定,所以無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。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,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。在施展智謀和才干之后,如果證明是可行的,就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,這是為自己;如果發現是不可行的,也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,這是為別人。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屬于“陰”的,古語說:“天地的造化在于高與深,圣人的治道在于隱與匿,并不是單純講求仁慈、義理、忠誠、信守,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。”如果能徹底認清這種道理的真義,就可以與人交談,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,就可以發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系。 決①篇第十一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為②人凡③決物,必托于疑者,善其用福,惡其有患④,善至于誘也,終無惑⑤。偏有利焉,去其利則不受也⑥,奇⑦之所托⑧。若有利于善者,隱托于惡,則不受矣,致疏遠⑨。故其有使失利、有使離10害者,此事之失。/ / / 圣人11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:有以陽德之者,有以陰賊之12者,有以信誠之者,有以蔽匿之者,有以平素13之者。陽勵于一言,陰勵于二言,平素樞機14以用四者15,微而施之。于是,度以往事,驗之來事16,參17之平素,可則決之;公王大人之事也,危18而美名者,可則決之;不用費力而易成者,可則決之;用力犯勤苦,然而不得已而為之者,可則決之;去患者,可則決之;從福者,可則決之。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19,以正治亂20、決成敗,難為者。故先王乃用蓍龜21者,以自決也。【注釋】①決:決策,決斷。《左傳·桓公十一年》:“卜以決疑”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成敗在于決斷”。這里指決情定疑,果斷決策。②為:給,替。③凡:大凡,凡是,表示概括。④善其用福,惡其有患:喜歡有利而厭惡災禍。⑤惑:迷惑。⑥去其利則不受也:去,除去;去其利,將其利除去,即沒有利。受,接受。沒有利則不接受。⑦奇:奇計。⑧托:憑借。⑨致疏遠:致,導致,招致;疏遠。10離:古通“罹”。這里指遭受。11圣人:賢明聰慧之人。成,成功。這句是說圣人都能作成功的事情。12以陰賊之:用陰道來對待之。13平素:即平時。14樞機:樞紐、機要。15四者:指一言、二言、平素、樞機。16驗之來事:對將來的事情進行驗證。17參:核對,對照、參照。18危:崇高的意思。19萬事之機:萬事的關鍵。20治亂:肅清動亂。21蓍(shi)龜:蓍,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;龜是龜甲,都是占卜工具。【譯文】/ / / 大凡為他人決斷事物,都是受托于有疑難的人。一般說來,人們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,不希望碰上禍患和被騙誘,希望最終能排除疑惑。在為人作決斷時,如果只對一方有利,那么沒有利的一方就不會接受,這是因為奇計所憑借的基礎不平衡。任何決斷本來都應有利于決斷者的,但是如果在其中隱含著不利的因素,那么決斷者就不會接受,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會疏遠,這樣對為人決斷的人就不利了,甚至還會遭到災難,這樣決斷是失誤的。/ / /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業,主要有五個途徑:有用陽道來感化的;有用陰道來懲治的;有用信義來教化的;有用愛心來庇護的;有用廉潔來凈化的。行陽道則努力守常如一,行陰道則努力掌握事物對立的兩面。要在平時和關鍵時刻巧妙地運用這四方面,小心謹慎行事。推測以往的事,驗證未來的事,再參考日常的事,如果可以,就作出決斷;王公大臣的事,崇高而享有美名的,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;不用費力輕易可獲成功的事,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;費力氣又辛苦,但不得不做的,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;能消除憂患的,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;能實現幸福的,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。因此說,解決事情,確定疑難,是萬事的關鍵。澄清動亂,預知成敗,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。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龜甲來決定一些大事。 符言①第十二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安、徐②、正、靜,其柔節③先定。善予而不爭,虛心平意④,以待傾⑤。右主位⑥。/ / / 目貴明,耳貴聰,心貴智。以天下之目視者,則無不見;以天下之耳聽者,則無不聞;以天下之心慮者,則無不知。輻輳(cou)并進,則明不可塞。右主明⑦。/ / / 聽之術曰:“勿望而許之,勿堅而拒之⑧。”許之則防守⑨,拒之則閉塞10。高山仰之可極,深淵度之可測。神明之位術,正靜其莫之極歟11!右主聽12。/ / / 用賞貴信,用刑貴必。刑賞信必,驗13于耳目之所見聞。其所不見聞者,莫不暗化矣。誠暢于天下神明,而況奸者干君?右主賞14。/ / / 一曰天之,二曰地之,三曰人之。四方、上下、左右、前后,熒惑15之處安在?右主問16。/ / / 心為九竅17之治,君為五官18之長。為善者君與之賞,為非者君與之罰。君因其所以來,因而與之,則不勞。圣人用之,故能掌之。因之循理,固能久長。右主因19。/ / / 人主不可不周20;人主不周,則群臣生亂。寂乎21其無常也,內外不通,安知所開?開閉不善,不見原也22。右主周23。/ / / 一曰長目24,二曰飛耳25,三曰樹明26。千里之外,隱微之中,是謂“洞”。天下奸,莫不暗變更。右主參27。/ / / 循名而為28,按實而定,名實相生,反相為情。名實當則治,不當則亂。實生于德、德生于理,理生于智,智生于當。右主名29。【注釋】①符言:符是符契、符節。我國早在漢代就把有節的竹片加以中分,由兩人各持一片,日后各拿這一片竹的人,只要能把兩片竹完全合在一起,連竹節都能像原來那樣吻合,那就證明是他本人或其代理人。到后來,改竹片而用木片或紙片等,并在上面加蓋印記,而且是從印的中間切斷使用,這種印就叫“騎縫印”。這里指言詞與事實像符契一樣吻合。還有人認為“符言”乃是“陰符之言”的簡稱。②徐:徐,從容的意思。③節:節度,法度。④虛心平意:使內心很謙虛,使意念很開朗。⑤以待傾:以備傾覆。⑥主位:主要講善守其位。⑦主明:主要講察人之明。⑧勿堅而拒之:遠遠看見了就拒絕。⑨許之則防守:聽信他人之言,眾人就會歸服而保衛君主,也就是能轉危為安。10拒之則閉塞:拒絕采納進言,就使自己受到封閉。11高山仰之可極,……正靜其莫之極歟:山的高度和淵的深度固然能測量,但是神明的位術卻是正靜的,絕對無法像測山河一般來測量。12主聽:主要講虛心納諫。13驗:和證據互相對照,以便明了真相。14主賞:主要講罰賞必信。15熒(ying)惑:即火星,不清楚。16主問:多方咨詢。17九竅:竅是出入空氣的小穴。人體上共有九個小穴,就是口、兩耳、兩眼,兩鼻孔、二便孔等,但是通常都除掉二便孔而稱為“七竅”。18五官:古代五種重要官職。即司徒、司馬、司空、司土、司寇。19主因:主要講遵規循理。20不可不周:君主必須廣泛知道世間一切道理。周,周密、細密。21寂乎:形容沒有人聲,很安靜。22不見原也:不知道為善的源頭。23主周:主要講遍通事理。24長目:能看到很遠的事物,猶如千里眼。25飛耳:能聽到很遙遠的聲音,猶如順風耳。26樹明:明察一切事物的能力。27主參:主要講洞察奸邪。28循名而為:采取符合名分的行動。29主名:名實相符。【譯文】/ / / 如假一個人能做到安祥、從容、正直、沉靜,那么受其節制的組織則無不收益,愿意給予并與世無爭,這樣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天下紛爭。以上講善守其位。/ / / 對眼睛來說,最重要的就是明亮;對耳朵來說,最重要的就是靈敏;對心靈來說,最重要的就是智慧。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觀看,就不會有什么看不見的;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聽,就不會有什么聽不到的;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,就不會有什么不知道的。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車輻條集輳于轂上一樣,齊心協力,就可明察一切,無可阻塞。以上講察人之明。/ / / 聽取情況的方法是:不要遠遠看見了就答應,也不要堅持己見而拒絕對方。如果能聽信人言,就使自己多了一層保護,如果拒絕別人進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閉。高山仰望可看到頂,深淵計量可測到底,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,是無法測到底的。以上講虛心納諫。/ / / 運用獎賞時,最重要的是守信用。運用刑罰時,貴在堅決。處罰與賞賜的信譽和堅決,應驗證于臣民所見所聞的事情,這樣對于那些沒有親眼看到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。人主的誠信如果能暢達天下,那么連神明也會來保護,又何懼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呢?以上講賞罰必信。/ / / 一叫作天時,二叫作地利,三叫作人和。四面八方,上下、左右、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?以上講多方咨詢。/ / / 心是九竅的統治者,君是五官的首長。做好事的臣民,君主會給他們賞賜;做壞事的臣民,君主會給他們懲罰,君主根據臣民的政績來任用,斟酌實際情況給予賞賜,這樣就不會勞民傷財。圣人要重用這些臣民,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們,并且要遵循客觀規律,所以才能長久。以上講遵規循理。/ / / 作為人主必須廣泛了解外界事物,如不通人情道理,那么就容易發生騷亂,世間鴉雀無聲是不正常的,內外沒有交往,怎么能知道世界的變化。開放和封閉不適當,就無法發現事物的根源。以上講遍通事理。/ / / 一個叫作“長目”,一個叫作“飛耳”,一個叫作“樹明”。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,隱隱約約、渺渺茫茫之處就叫作“洞”。天下的奸邪在黑暗中也是不變的。以上講洞察奸邪。/ / / 依照名分去考察實際,根據實際來確定名分。名分與實際互為產生的條件,反過來又互相表現。名分與實際相符就能得以治理,不相符則易產生動亂。名分產生于實際,實際產生于意愿,意愿產生于分析,分析產生于智慧,智慧則產生于適當。以上講名實相符。 轉丸①第十三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說者②,說之也;說之者,資③之也。飾言④者,假⑤之也;假之者,益損⑥也。應對⑦者,利辭⑧也;利辭者,輕論⑨也。成義者10,明之也;明之者,符驗也。難言11者,卻論12也;卻論者,釣幾13也。佞言者,諂而于忠;諛言14者,博而于智;平言15者,決而于勇;戚言16者,權而于言;靜言17者,反而于勝。先意承欲者,諂也;繁稱文辭者,博也;策選進謀者,權也。縱舍18不疑者,決也;先分不足19而窒非20者,反也。/ / / 故口者,機關也21,所以關閉情意也。耳目者,心之佐助22也,所以窺間奸邪23。故曰:“參24調而應,利道25而動。”故繁言而不亂,翱翔26而不迷,變易而不危者,觀要得理。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。無耳者,不可告以五音27。故不可以往者,無所開之也;不可以來者,無所受之也。物有不通者,故不事28也。古人有言曰:“口可以食,不可以言。”言有諱忌也;“眾口爍金29”,言有曲故也。人之情,出言則欲聽,舉事則欲成。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,而用愚人之所長;不用其所拙,而用愚人之所巧,故不困也。言其有利者,從其所長也;言其有害者,避其所短也。故介蟲30之捍也,必以堅厚。螫蟲之動也,必以毒螫。故禽獸知用其所長,而談者知用其用也。/ / / 故曰:“辭言五,曰病、曰恐、曰憂、曰怒、曰喜。”病者,感衰氣而不神也;恐者,腸絕而無主也;憂者,閉塞而不泄也;怒者,妄動而不治也;喜者,宣散而無要也。此五者,精則用之,利則行之。故與智者言,依于博31;與博者言;依于辨,與辨32者言,依于要33;與貴者言,依于勢;與富者言,依于豪34;與貧者言,依于利;與賤者言,依于謙;與勇者言,依于敢35;與愚者言,依于銳。此其術也,而人常反之。是故與智者言,將此以明之;與不智者言,將此以教之;而甚難為也。故言多類,事多變,故終日言,不失其類,故事不亂。終日變,而不失其主,故智貴不妄。聽貴聰,智貴明,辭貴奇36。【注釋】①轉丸:靈活、婉轉。《文心雕龍·論說》:“轉丸騁其巧辭,飛鉗伏其精術。”《草堂詩箋》:“應對如轉丸,疏通略文字”。這里指巧言善辯。②說者:游說的人。③資:供給,資助。④飾言:有修飾的語言,也就是很好聽的話。⑤假:借,引申為憑借、借助。⑥益損:增減的意思。⑦應對:應酬、答對。⑧利辭:伶俐的言辭。⑨輕論:輕浮、不莊重的言論。10成義者:建立信義的言辭。11難言:指責對方的言辭。12卻論:反面的議論。13釣幾:誘導對方心中所隱藏的機微之事。14諛(yu)言:諂媚,用虛心假意之詞奉承人。15平言:平庸之言。16戚言:面帶憂色的言辭。17靜言:心平氣和時的言辭。18縱舍:舍棄、放棄。19先分不足:自己先天有所不足之處。20窒(zhi)非:責備他人的過錯。21口者,機關也:嘴好像是機器開關。22耳目者,心之佐助也:耳目是幫助心匯集情報的助手。23奸邪:奸,惡,邪,不正。24參:同三。指心、眼、耳三種器官。25利道:有利的途徑。26翱翔:翱是鳥在高空上下飛舞的姿勢,翔是鷂鷹等在高空中展翅劃圓飛舞的姿態。27五音:又叫“五聲”。古樂五聲音階的五個階名: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28不事:不侍奉、不做。29眾口爍(shuo)金:比喻流言蜚語作用之大。30介蟲:介,甲或盔甲。介蟲是帶有甲殼的昆蟲。31博:博學多聞。32辨:辨,同“辯”。辯論,雄辯。33要:扼要。34豪:立足點高。35敢:勇猛的氣概。36聽貴聰……辭貴奇:聰,聽覺靈敏;明,明白,清楚;辭,言辭;奇,出人意料,變幻莫測。【譯文】/ / / “游說”,就是說服別人;要能說服別人,就要給人以幫助。凡是經過修飾的言辭,都是被借以達到某種目的,凡是被借用的東西,都既有好處,也有害處,凡要進行應酬和答對,必須掌握伶俐的外交辭令。凡是伶俐的外交辭令,都是不實在的言論。要樹立起信譽,就要光明正大,光明正大就是為了讓人檢驗復核。凡是難于啟齒的話,都是反面的議論,凡是反面的議論,都是誘導對方秘密的說辭。說奸佞話的人,由于會諂媚,反而變成“忠厚”;說阿諛話的人,由于會吹噓,反而變成“智慧”;說平庸話的人,由于果決,反而變成了“勇敢”;說憂傷話的人,由于善權衡,反而變成“守信”;說平靜話的人,由于習慣逆向思維,反而變成“勝利”。為實現自己的意圖而應和他人欲望的,就是諂媚;用很多美麗的詞語去奉承他人,就是吹噓;根據他人喜好而進獻計謀的人,就是玩權術;即使有所犧牲也不動搖的,就是有決心;能揭示缺陷,敢于責難過失的就是敢反抗。/ / / 人的嘴是關鍵,是用來打開和關閉感情和心意的。耳朵和眼睛是心靈的輔佐和助手,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。只要心、眼、耳三者協調呼應,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動。使用一些煩瑣的語言也不會發生混亂;自由馳騁地議論也不會迷失方向;改變議論主題也不會發生失利的危險。這就是因為看清了事物的要領。把握了事物的規律。/ / / 沒有視力的人,沒有辦法向他展示五彩顏色;沒有聽力的人,沒有辦法跟他講音樂上的感受。不該去的地方,是那里沒有可以開導的對象;不該來的地方,是因為這里沒有能接受你游說的人。有些事情是行不通的,所以不要做這種事。古人有這樣的說法:“口可以用來吃飯,但不能用它講話”。因為說話容易犯忌。“眾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屬”,這是說凡是言論都有復雜的背景和原因。/ / / 一般人的常情是,說出話就希望別人聽從,做事情就希望成功。所以聰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,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;不用自己笨拙,而寧可用愚人的技巧,因此才不至陷于困境。說到別人有利的地方,就要順從其所長,說到別人的短處,就要避其所短。甲蟲自衛時,一定是依靠堅硬和厚實的甲殼;螫蟲的攻擊,一定會用它的毒針去螫對手。所以說,連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,游說者也應該知道運用其所該運用的一切手段。/ / / 因此,游說辭令有五種,即病、怨、憂、怒、喜。病,是指底氣不足,沒有精神;怨,是指極度傷心,沒有主意;憂,是指閉塞壓抑,無法渲泄;怒,是指狂燥妄動,不能自制;喜,是指任意發揮,沒有重點。以上五種游說辭令,精通之后就可以運用,對自己有利時就可以實行。因此與聰明的人談話,就要依靠廣博的知識;與知識廣博的人談話,就要依靠善于雄辯;與善辯的人談話要依靠簡明扼要;與地位顯赫的人談話,就要依靠宏大的氣勢;與富有的人談話,就要依靠高屋建瓴;與貧窮的人談話,就要以利益相誘惑;與卑賤的人談話,要依靠謙敬;與勇猛的人談話,要依靠果敢;與愚昧的人談話,要依靠敏銳。所有這些都是游說的方法,而人們的作為經常與此相反。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讓他明白這些方法,與不聰明的人談話,就要把這些方法教給他,而這樣做是很困難的。游說辭令有許多類,所說之事又隨時變化。如果整天游說,能不脫離原則,事情就不出亂子。如果一天從早到晚不變更方向,就不會違背宗旨。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評論。對于聽覺來說,最寶貴的是清楚,對于思維來說,最寶貴的是是非分明;對于言辭來說,最寶貴的是出奇制勝。 胠篋第十四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將為胠篋①探囊②發匱③之盜,為之守備,則必攝緘滕④,固扃鐍⑤,此世俗之所謂智也。然而巨盜至,則負⑥匱揭⑦篋,擔囊而趨⑧,唯恐緘滕、扃鐍之不固也。然則向之所謂智者,不乃為大盜積⑨者也。故嘗試論之:世俗之所謂知者,有不為大盜積者乎?其所謂圣者,有不為大盜守者乎?/ / / 何以知其然耶?昔者10,齊國鄰邑相望11,雞狗之音相聞,網罟12之所布,耒耨13之所刺14,方15二千余里。闔16四境之內,所以立宗廟17社稷18,治邑屋州閭鄉里19者,曷常20不法圣人哉!然而,田成子21一朝殺齊君,而盜其國。所盜者,豈獨其國耶?并與其圣智之法而盜之。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,而身處堯舜22之安,小國不敢非,大國不敢誅,十二代而有齊國23。則是不乃竊齊國,并與其圣智之法。以守其盜賊之身乎?【注釋】①胠(qu)篋(qie):從旁邊打開。篋,竹子做的箱子。這里是指把箱子打開。②探囊:掏摸囊袋。③發匱(kuai):匱,同柜,是一種木制的匣子。④攝緘(jian)滕(teng):攝,系結,纏繞。緘滕,繩索。這里是指捆緊繩索。⑤扃(jiong)鐍(jue):扃,門窗、箱柜上的開關。鐍,箱子上加鎖的鉸紐。這里統指箱子鉸鈕。⑥負:背著。⑦揭:高舉。⑧趨:小跑。⑨積:收拾清理好物資。10昔者:從前。11鄰邑相望:指人口稠密,生活安定。12網罟(gu):網,原指捕獸工具。罟,原指捕魚工具。13耒(lei)耨(nou):古代的犁。耨,古代的鋤。14刺:插入,這里指耕耘。15方:古代表述面積的用語。方二千里就是指長2000里,寬2000里的面積。16闔(he):同合,總共的意思。17宗廟:同宗祭祖的地方。18社稷(ji):社,祭祀土神。稷,祭祀谷神。這里指國家政權。19邑屋州閭鄉里:《司馬法》有“開四為邑”,“五比為閭,五州為鄉”。邑屋、州閭、鄉里都是指區域名稱。20曷常:何嘗。21田成子:春秋末,齊國大夫田恒。22堯舜:古代賢明首領。23十二代而有齊國:從敬仲至莊公共九代知齊政;自太公至威王三世為齊侯。共十二世。莊子為齊宣王時人故不算宣王。【譯文】/ / / 要想防備撬箱子、掏口袋、開柜子的強盜,就要把箱子、口袋用繩子捆緊,用鎖鎖牢。這就是歷來人們所說的聰明辦法。但是大的強盜來了,則背起柜子、舉起匣子,挑著口袋迅速逃走,還唯恐繩子捆得不結實。這樣看來,以前所謂的聰明人,不都是在為大盜收拾財物嗎。因此曾經試論這個道理:世俗所說的聰明人,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積累財物呢?那些所謂圣人,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看守財物的呢?/ / / 怎么能知道是這樣呢?從前齊國城邑密布,雞犬之聲相聞,打獵、捕魚和耕種的地域縱橫二千里。在整個國土范圍內,賴以建立的宗法制度,管理各級區域的體系,沒有不是遵循圣人的準則的。可是田成子在一天早上殺掉了齊國國君,而竊得了國家政權。其所竊得的豈止齊國的政權,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禮法一同竊取了。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竊國的名聲,然而其統治地位卻像堯舜一樣安穩,小國不敢非議,大國不敢誅伐,已經控制齊國十二代了。這不恰好說明,田成子在竊取齊國政權時,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竊去了,并以此來保護其本來屬于強盜的自身嗎?本經①陰符②七術③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盛神④法五龍⑤。盛神中有五氣⑥,神為之長,心為之舍⑦,德為之人⑧。養神之所,歸諸道⑨。道者,天地之始10,一其紀也11。物之所造,天之所生。包宏無形化氣,先天地而成,莫見其形,莫知其名,謂之“神靈”。故道者,神明之源,一其化端12。是以德養五氣,心能得一13,乃有其術。術者,心氣之道所由;舍者,神乃為之使。九竅、十二舍14者,氣之門戶,心之總15攝16也。生受之天17,謂之真人。真人者,與天為一。而知之者,內修煉而知之,謂之圣人。圣人18者,以類19知之。故人與生一,出于化物20。知類在竅21,有所疑惑,通于心術,術必有不通。其通也,五氣得養,務在舍神22。此之謂化。化有五氣23者:志也、思也、神也、心也、德也,神其一長也。靜和者養氣,養氣得其和。四者不衰,四邊威勢,無不為,存而舍之24,是謂神化歸于身,謂之真人。真人者,同天而合道,執一25而養產萬類,懷天心、施德養,無為以包志慮、思意,而行威勢者也。士者,通達之,神盛乃能養志。/ / / 養志26法靈龜27。養志者,則心氣28之思不達也。有所欲,志存而思之。志者,欲之使也。欲多則心散,心散則志衰,志衰則思不達也。故心氣一則欲不偟29,欲不偟則志意不衰,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。理達則和通,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。故內以養志,外以知人;養志則心通矣,知人則分職明矣。將欲用之于人,必先知其養氣志。知人氣盛衰,而養其氣志;察其所安,以知其所能。志不養,心氣不固;心氣不固,則思慮不達;思慮不達,則志意不實;志意不實,則應對不猛;應對不猛,則志失而心氣虛;志失而心氣虛,則喪其神矣;神喪則仿佛30,仿佛則參會31不一。養志之始,務在安己32;己安則志意實堅;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。神明常固守,乃能分之。/ / / 實意法螣蛇33。實意34者,氣之慮也。心欲安靜,慮欲深遠;心安靜則神明榮35,慮深遠則計謀成;神明榮則志不可亂,計謀成則功不可間。意慮定則心遂安,心遂安則所行不錯36,神者得則凝37。識氣寄38,奸邪得而倚之,詐謀得而惑之,言無由心矣。故信心術39,守真一而不化,待人意慮之交會,聽之候之也。計謀者,存亡樞機40。慮不會,則聽不審41矣,候之不得。計謀失矣,則意無所信,虛而無實。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,實意必從心術始。無為而求安靜,五臟42和通六腑43。精神魂魄固守不動,乃能內視、反聽44、定志,思之太虛,待神往來,以觀天地開閉,知萬物所造化,見陰陽之終始,原人事之政理。不出戶而知天下,不窺牖45而見天道。不見而命,不行而至,是謂“道”。知以通神明,應于無方而神宿矣。/ / / 分威46法伏熊47。分威者,神之覆48也。故靜固志意,神歸其舍,則威覆盛矣。威覆盛,則內實堅;內實堅,則莫當;莫當,則能以分人之威,而動其勢,如其天。以實取虛,以有取無,若以鎰稱銖49。故動者必隨,唱者必和,撓其一指,觀其余次,動變見形,無能間者。審于唱和,以間見間,動變明,而威可分。將欲動變,必先養志,伏意以視間。知其固實者,自養也。讓己者,養人也。故神存兵亡,乃為之形勢。/ / / 散勢法鷙鳥50。散勢者,神之使也。用之,必循間而動。威肅、內盛,推間而行之,則勢散。夫散勢者,心虛志溢。意失威勢,精神不專,其言外而多變。故觀其志意為度數,乃以揣說圖事,盡圓方、齊長短。無間則不散勢;散勢者,待間而動,動而勢分矣。故善思間者,必內精五氣,外視虛實,動而不失分散之實;動則隨其志意,知其計謀。勢者,利害之決,權變之威。勢散者,不以神肅察也。/ / / 轉圓法猛獸51。轉圓者,無窮之計也。無窮者,必有圣人之心,以原不測之智。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,而神道混沌為一,以變論萬類,說義無窮。智略計謀,各有形容52,或圓或方、或陰或陽、或吉或兇、事類不同。故圣人懷此之用。轉圓而求其合。故與造化者為始,動作無不包大道,以觀神明之域。/ / / 天地無極,人事無窮53,各以成其類。見其計謀,必知其吉兇、成敗之所終也。轉圓者,或轉而吉,或轉而兇。圣人以道先知存亡,乃知轉圓而從方。圓者,所以合語;方者,所以錯事54;轉化者,所以觀計謀;接物者,所以觀進退之意。皆見其會。乃為要結,以接其說也。/ / / 損兌法靈蓍55。損兌者,機危56之決也。事有適然,物有成敗。機危之動,不可不察。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,言察辭合于事57。兌者,知之也58。損者,行之也。損之說之,物有不可者,圣人不為辭也。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。故辭不煩59,而心不虛;志不亂,而意不邪。當其難易,而后為之謀,自然之道以為實。圓者不行,方者不止60,是謂“大功”。益之損之,皆為之辭。用分威散勢之權,以見其兌威其機危,乃為之決。故善損兌者,譬若決水于千仞之堤,轉圓石于萬仞之溪。而能行此者,形勢不得不然也。【注釋】①本經:本,本源、根本;經,經典。這里指基本經典。②陰符:陰,暗;符,符契。這里指客觀事實與主觀謀劃暗合。③七術:指盛神、養志、實意、分威、散勢、轉圓、損兌。④盛神:盛,旺盛,強盛;神,指人的意識和精神。⑤五龍:五行中的龍。所謂“五行”,是中國說明宇宙萬物變化的傳統學說,認為在天地之間,有循環流轉不停的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萬物就是根據這五種元素而產生,龍是古代想象中的靈獸,具有超人能力。⑥五氣:指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等五臟之氣。這里認為氣是萬物生成的根源,形成風雨、寒暑、陰晴等天地間現象之源。⑦心為之舍:舍,住所。心是五氣所住宿的地方。⑧德為之人:德是使人成為人的本源。⑨養神之所,歸諸道:根據道來養神,道是萬物的根源,也是養神的根本。10天地之始:天地的開始,指“道”。11一其紀:一是一切的綱紀。12化端:變化的開始。13得一:一為萬物之源。得一,即得到一切。14十二舍:是指目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事等。15總:總,謂聚合,統領。16攝:提起,執持。17受之天:由上天傳授到人間。18圣人:即智通萬事,而品德絕高的人。19類:種類。20化物:變化。21知類在竅:人之所以能知事類,完全是根據九竅。22舍神:使魂魄停止、住下。23五氣:指志、思、神、心、德而言。24舍之:住在這里。25執一:專一。26養志,培養志向。27靈龜:指用來占卜的龜。28心氣:指神。29偟(huáng):彷徨,徘徊不定。30仿佛:兩者似而難辨,覺得相象。31參會:參,通叁。指志、心、神三者交會。32務在安己:務,必須;安己,假如欲望少,心就會安靜。33螣(teng)蛇:傳說中的神蛇,能騰云駕霧,在云中飛舞。34實意:實,充實,充滿;意,意思,思慮。35神明榮:神,精神,神志;明,聰明;榮,繁茂、旺盛。36心遂安,則所行不錯:如果內心平安,就不會有錯誤。37凝:穩定、鞏固。38寄:依附。39信心術:使心術誠明。40樞機:關鍵、重點。41審:詳細,周密。42五臟:指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腎。43六腑:指膽、胃、膀胱、小腸、大腸、三焦/(指自舌的下部沿胸腔至腹腔的部分/)。44反聽:聽取他人的意見。45牖(you):窗戶。46分威:影響很遠,威勢盛大。47伏熊:想要進行偷襲的熊,首先要把身體伏在地上,然后才采取行動。48覆:覆蓋,遮蓋。49以鎰稱銖。容易移動的意思。鎰是重量單位,相當于二十四兩;銖,二十四銖為一兩。50鷙鳥:很兇猛的鳥,《孫子》中有“鷙鳥之去,至于毀折者,節也。”51轉圓法猛獸:圣人的智慧就像轉動中的圓珠,所以才能操縱自如無所停滯,不過這卻很類似猛獸的動作。轉圓,轉動圓體的器物,比喻便易迅速。52形容:形象。53天地無極,人事無窮:天地永遠無邊無際,人間也有無窮的吉兇循環。54錯事:錯,通“措”。措事,安置事物。55靈蓍(shi):蓍,草名,古人常以其莖作占卜之用。56機危:同“機微”。微弱的意思。57合于事:核對某種事物。58兌者,知之也:兌能增長知識,加深認識。59辭不煩:辭要簡單而得要領。60圓者不行,方者不止:如果施展巧妙的計謀,即使圓形物也不轉動,四角物也不停止,所以能打破對方的一切計謀。圓者、方者指計謀。【譯文】/ / /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,就要效法五龍。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氣,精神是五氣的總帥,心靈是五氣的住所,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現。凡屬培養精神的地方都歸于“道”。所謂“道”,就是天地的本源,是天地的綱紀。創造萬物的地方,就是天產生的地方。化育萬物的氣,在天地之前就形成了,可是沒有人見過它的形狀,也沒有人知道它的名稱。于是稱之為“神靈”。所以說,“道”是神明的源泉,而“一”是變化的開端。品德可養五氣,心能總攬五氣,于是產生了“術”。“術”是心氣的通道,是魂魄的使者。人體上的九個孔和十二舍是氣進出人體的門戶,心是這些的總管。從上天得到生命的人是真人,真人與天溶為一體。明白這些道數的人,是通過內心的修煉才明白的,這就叫作“圣人”,圣人能以此類推而明白一切道理,人與萬物一起生成,都是事物變化的結果。人所以能知曉事物,主要是有九個可以接受事物的“竅”。如果對事物有所疑惑,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排除,如果仍然不通,那就是方法不當。當九竅暢通之時,五氣就會得到滋養,滋養五氣就要使精氣住下,這就是所說的“化”。所謂化,必須有五氣,主要是指志、思、神、心、德而言,其中“神”是五氣的總帥。如果寧靜、祥和就能養氣,養氣就能得到祥和。這四個方面都不哀弱,周圍就構不成威脅,對這種情況可以用“無為”來處之。把五氣寓于自身,就是所謂神化,當這種神化歸于自身時,那就是真人了。/ / / 所謂真人,就是已經把自身與自然溶為一體,與大道完全符合,堅守無為法則來化育萬物,他們以大自然的胸懷,廣施善德來滋養五氣,本著無為法則,包容智慮、思意,施展神威。士人如能心術通達,心神盛大,就能修養自己的心志。/ / / 修養心志的辦法是效法靈龜。修養心志是由于思慮還沒有通達。如果一個人有什么欲望,就會在心中想著去滿足欲望。所以說心志不過是欲望的使者。欲望多了,心神就會渙散,意志就會消沉。意志消沉,思慮就無法通達。因此,心神專一,欲望就不會過多;欲望不多,意志就不會消沉;意志不消沉,思想脈絡就會暢通;思想脈絡暢通,就能心氣和順;心氣和通就沒有亂氣郁積于心中。/ / / 因此,對內要以修養自己的五氣為主。對外,要明察各種人物。修養自己可以使心情舒暢;了解他人可以知人善任。如果想重用一個人,應先知道他的養氣功夫,因為只有了解了一個人的五氣和心志的盛衰之后,才能繼續修養他的五氣和心志,然后再觀察他的心志是否安穩,了解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。/ / / 如果一個人的心志都得不到修養,那么五氣就不會穩固;五氣不穩固,思想就不會舒暢;思想不舒暢,意志就不會堅定;意志不堅定,應付外界的能力就不強;應付外界能力不強,就容易喪失意志,心里空虛;喪失意志,心里空虛,就喪失了神智;人一旦喪失了神智,他的精神就會陷入恍惚的狀態;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狀態,那么他的意志、心氣、精神三者就不會協調一致。/ / / 所以修養意志的首要前提是安定自己。自己安定了意志才能堅定;意志堅定了,威勢才不分散,精神才能固守。只有這樣,才能使對手的威勢分散。/ / / 要堅定意志,就要效法蛇。堅定意志就是要在五氣和思想上下功夫。心情要安祥寧靜,思慮要周到深遠。只有心情安祥寧靜,精神就會愉快;只有思慮深遠,計謀才能成功。精神愉快,心志就不會紊亂;計謀成功,功業就不可抹殺。/ / / 意志和思慮能安定,心情就能安祥,其行為沒有差錯,精神就能寧靜。如果膽識和心氣都是暫時寄住,那么奸邪就會乘虛而入,詐謀也會乘機來施展,講出的話也不是經過用心考慮的。所以要堅信通達心靈的方法,信守純真始終不變,靜靜地等待意志和思慮的交匯,聽候期待這一時機的到來。計謀是國家存亡的關鍵,思慮不與意志交會,所聽到的事就不詳明。即使等候,時機也不會到來,計謀也就失去了作用,那么意志也就無所依賴,計謀也就成了虛而不實的東西。所以,思慮計謀時務心要做到意志堅強,心氣寧靜。無為要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,使精神、魂魄固守純真,不為外界所動。于是就可以對內自我省察,對外聽取消息。凝神定志,神游太虛幻境,等待時機與神仙往來,觀察開天辟地的規律,了解自然界萬物演變的過程,揭示陰陽變化的規律,探索人世間治國安邦的道理。這樣自己不出門就可以知曉天下大事,不開窗就可以看見天道,沒看見民眾就發出命令,沒推行政令就天下大治,這就是所謂的“道”。它可以與神明交往,與無限的世界相應和,并能使神明長駐心中。/ / / 分布隱蔽威風,就要效法伏熊。所謂分威,就是把威風一部分掩蔽起來。要平心靜氣地堅持志向,使精神歸于心舍,那么威風就因為阻礙而更加強勁。威風因隱伏而強勁,內心就更堅定有底。內心堅定,就所向無敵。所向無敵,就可用分布隱伏威風來壯大氣勢。使其像天一樣壯闊。用實來取虛,用有來取無,就像用鎰來稱珠一樣輕而易舉。因此,只要行動,就會有人跟隨;只要吶喊,就會有人附和。只要屈起一個指頭,就可以觀察其余各指,只要能見到各指活動的情形,就說明外人無法離間他們。如果通曉唱和的道理,就可用離間的方法去加大敵人的裂痕。如果審察透徹,就可使敵人的弱點暴露出來。這樣行動就不會盲目,威勢也可以分散一些。將要有所行動必須先修養心志,并把意圖隱蔽起來,暗中觀察對手的漏洞。凡是懂得堅持自己意志的人,就是能自我養氣的人。凡是知道謙讓的人,就是能替人養氣的人。因此要設法讓精神的交往發展下去,讓武力爭斗得以化解。這就是所要實現的形勢。/ / / 散開舒展氣勢就要效法鷙鳥。散開氣勢是由精神支配,實行時必須沿著空隙運行,才能威風壯大、內力強盛。如果尋找縫隙運行,那么氣勢就可以散開。散開氣勢的人,能包容一切和決定一切。意念一旦喪失威勢,精神就會陷于渙散,言語就會外露無常。為此,要考察對方意志的度數,以便用揣摩之術來圖謀大事,比較方圓,衡量長短。如果沒有間隙就不分散氣勢。所謂散勢,就是等待適當時機而行動。一旦采取行動,氣勢就會分散。因此,善于研究用間的人,一定要對內精通五氣,對外觀察虛實。即使行動,也不使自己失之于分散。行動起來以后就要跟蹤對方的思路,并掌握對方的計謀。有氣勢,就可以決定利弊得失,就可以威脅權變的結局;氣勢一旦衰敗,就沒有必要再費心去認真研究了。/ / / 要把智謀運用得像轉動圓球一樣,就要效法猛獸。所謂轉圓,是一種變化無窮的計謀。要有無窮的計謀,必須有圣人的胸懷,以施展深不可測的智慧,再使用深不可測的智慧來溝通心術。哪怕在神明與天道混為一體之時,也可以推測出事物變化的道理,可以解釋宇宙無窮無盡的奧秘。不論是智慧韜略還是奇計良謀,都各有各的形式和內容。或是圓略,或是方略,有陰謀、有陽謀、有吉智,有兇智,都因事物的不同而不同。圣人憑借這些智謀的運用,轉圓變化以求得與道相合。從創造化育萬事萬物的人開始,各種活動和行為沒有不與天道相合的,借此也可以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。天地是廣大無邊的,人事是無窮無盡的。所有這些又各以其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。考察其中的計謀,就可以知道成敗的結果。所謂轉圓,或轉而吉,或轉而兇。圣人憑借道來預測存亡大事,于是也知道了轉圓是為了就方。所謂圓,就是為了便于語言合轉;所謂方;就是為使事物穩定;所謂轉化,是為了觀察計謀;所謂接物,是考察進退的想法。對這四種辦法要融匯貫通,然后歸納出要點和結論,以發展圣人的學說。/ / / 要預測事物的損益就要效法靈蓍。所謂損益,取決于事物剛剛有征兆的時候。事情的發展有是否適時的問題,也有成敗的問題,即使是很輕微的變化,也不可不細心觀察。所以圣人用無為來對待有德之人,當對方說話時就觀察他的言辭,并考核對方所做的事。“益”,是要了解的對象。“損”,是要實施的行動。無論是損還是益都有行不通的時候。圣人對此并不勉強辯說。所以,圣人不以自己的言論來改變人家的言論。言辭不煩瑣,內心也不浮燥。意志不亂,思慮不邪,當事情遇到麻煩時,就為之謀劃,把自然的規律作為內容。圓的計謀不善自運行,方的計謀不隨便停止,這就叫作“大功”。不論是益是損,都是借助語言工具進行的。運用分威散勢的方法來處理政界斗爭,以體現“兌”的威力。事情剛剛出現征兆時,就要及時為之決斷。所以說,善于損兌的人,就好像在千仞的大堤上決口放水,又好像在萬丈的高山上向下滾動圓石。 持樞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持樞①,謂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天之正也,不可干而逆之。逆之者,雖成必敗。/ / / 故人君亦有天樞,生養成藏,亦不可干而逆之。逆之,雖盛必衰。此天道,人君之大綱也。【注釋】1、持樞:持,掌管、執掌;樞,本指戶樞。洞察事物生成發展的根本原則,以便采取能適應的行動。【譯文】/ / / 所謂持樞,是指春季的耕種、夏季的生長、秋季的收割、冬季的儲藏,乃是天時的正常運行。決不可企圖改變和違背這些規律,違背者即使暫時成功最后也要失敗。/ / / 所以為人君者,也應有天樞,負責生聚、教養、收成、儲藏等重任。在社會生活中,尤其不可改變和抗拒這些規律。如果違背基本規律,雖然暫時興盛起來,最后還要衰落。這是天道,也是人君治國的基本綱領。中經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中經①,謂振窮趨急,施之能言厚德之人。救拘執窮者,不忘恩也。能言者,儔善博惠②;施德者,依道③;而救拘執者,養使小人。蓋士,當遭世異時,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,或當破德為雄,或當抑拘成罪,或當戚戚自善,或當敗敗自立。故道貴制人,不貴制于人也;制人者握權,制于人者失命。是以見形為容,象體為貌,聞聲和音,解仇斗郄④,綴去卻語,攝心守義。本經紀事者紀道數,其變要在《持樞》、《中經》。/ / / 見形為容,象體為貌者,謂爻為之生也,可以影響、形容、象貌而得之也。有守之人,目不視非,耳不聽邪,言必《詩》、《書》,行不僻淫⑤,以道為形,以德為容,貌莊色溫,不可象貌而得也。如是隱情塞郄而去之。/ / / 聞聲和音,謂聲氣不同,則恩受不接。故商、角不二合,徵、羽不相配⑥。能為四聲主者,其唯宮⑦乎?故音不和則不悲,是以聲散傷丑害者,言必逆于耳。雖有美行盛譽,不可比目⑧,合翼⑨相須也,此乃氣不合、音不調者也。/ / / 解仇斗郄,謂解羸10微之仇。斗郄者,斗強也。強郄既斗,稱勝者,高其功,盛其勢。弱者哀其負,傷其卑,汙其名,恥其宗。故勝者,聞其功勢,茍進而不知退。弱者聞哀其負,見其傷則強大力倍,死而是也。郄無極大,御無強大,則皆可脅而并。/ / / 綴去者,謂綴己之系言,使有余思也。故接貞信11者,稱其行、厲其志,言可為可復,會之期喜。以他人之庶,引驗以結往,明疑而去之。郄語者,察伺短也。故言多必有數短之處,識其短驗之,動以忌諱,示以時禁12,其人因以懷懼,然后結信以安其心,收語蓋藏而隙之,無見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。/ / / 攝心者,謂逢好學伎術13者,則為之稱遠方驗之,警以奇怪,人系其心于己。效14之于人,驗去亂其前,吾歸于誠己。遭淫色酒者,為之術,音樂動之15,以為必死,生日少之憂。喜以自所不見之事,終可以觀漫瀾16之命,使有后會。/ / / 守義者,謂守以人義,探心在內以合者也。探心深得其主也。從外制內,事有系由而隨也。故小人比人則左道17,而用之至能敗家奪國。非賢智,不能守家以義,不能守國以道。圣人所貴道微妙者,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,救亡使存也。【注釋】①中經:中,內心;經,經營、治理。中經,指以內心去經營外物。②能言者,儔善博惠:巧于雄辯的人最能解決糾紛,所以就成為善人的好友而廣施恩惠。儔,同類、伴侶。③依道:道,道德、道義。依道,遵循道法。④郄(qie):縫隙。⑤僻淫:邪惡淫亂。⑥商、角不二合,徵、羽不相配:商角徵羽都是五音的名稱,商屬金,角屬木,徵屬火羽屬水。由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而不相合,所以才有樂聲不調和的現象。⑦宮:五音之一,被視為土,能和其他四音。⑧比目:即比目魚,只有一只眼睛的魚,總是兩條并游。⑨合翼:即比翼鳥。只有一眼一翅的鳥,總是兩只并羽齊飛。10羸(lei):瘦弱。11貞信:誠信。12時禁:除規定時間以外禁止出入的禁令。13伎術:同技術。14效:供獻、效勞。15音樂動之:以音樂的快樂節奏來感動人。16漫瀾:無限遙遠的樣子。17左道:邪道。【譯文】/ / / 所謂中經,就是幫助窮困,救濟危難,而且這種德行要施之于能言善辯、品德淳厚的人。如果解救了牢獄中的人,那么這個窮途末路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對方的恩惠。巧于雄辯的人,多心地善良,又能廣施恩惠。那些對人施行德義的人,都依道行事。而能救人于牢獄的人,能收養平民并加以利用。士大夫常常生不逢時,或者僥幸免于深陷兵亂,或者因能言善辯而遭讒害,或者被迫放棄德行鋌而走險;或者遭到拘捕成為囚犯;或者想戚戚獨善其身;或者反敗為勝而獨立于世。所以處世之道貴在能夠制服人,而不能受制于人。能制服別人的人可以掌握權力,受制于人的人就會丟掉性命。所以,看見外形要能判斷面容,估量身材要能推知相貌,聽到聲音要能隨聲唱合,要善于解除仇恨和與敵斗爭,要善于挽留想要離去的人和對付前來游說的人,要善于攝取真情和恪守正義。本經記事是記錄道數,其變化都在于《持樞》和《中經》二篇之中。/ / / 所謂“見形為容,象體為貌”,就像爻卦占卜一樣,可以從影子和回音方面,可以從形體和姿容方面,可以從形象和面貌方面來掌握對方。而那些有操守的人,眼睛不看非禮之物,耳朵不聽邪惡之言,言必稱《詩》、《書》,行為端正,道貌岸然,以德為容,莊嚴而又溫順。這樣的人就難地從外形把握他們。遇到這種對手,就應深隱真情,堵塞漏洞,然后離去。所謂“聞聲和音”,是指聲氣不同,感情上難于接受,所以在五音中,商音與角音合不到一起,徵音與羽音不協調,能調和四聲的只有宮音。所以五音不協調就不悲壯,那些散、傷、丑、害等不和之音,更不成聲調,用這些音來游說必然難于入耳。雖然有高雅的行為和美好的名聲,也不可能與別人像比目魚和比翼鳥那樣親密無間和諧相處。這都是因為聲氣不相同,音調不和諧的緣故。/ / / 所謂“解仇斗郄”,是說要調解兩個弱者之間的敵對關系,所謂“斗郄”就是使兩個強者相斗。兩個強者既然斗起來,就必然有一勝一負。勝利的一方會夸耀戰功,玄耀氣勢;敗北的一方,就要衰嘆失敗,自卑傷感,覺得丟了面子,對不起祖宗。所以勝利的一方只知道夸耀成功和氣勢,只要能前進就決不后退;弱的一方知道自己為什么失敗,不忘戰爭創傷,努力使自己強大,加強力量,為此而拼命。哪怕沒有多少可乘之機,只要敵方防御不夠強大,就可以威脅它,以至吞并它。/ / / 所謂“綴去”,就是指說出自己挽留的話,讓對方再慎重考慮。在與對方接觸時,要稱贊他的品行,鼓勵他的志氣。講出哪些事可以重新做,哪些事可以繼續做,與他一同期待成功的喜悅。利用別人的教訓來驗證自己以往的行動,以便排疑解惑。/ / / 所謂“郄語”,就是要偵察對手的弱點。因為對手的話說多了,必然會有失言的地方,抓住對手的某些失實的言辭,并把它與事實相驗證。用對手最忌諱的問題去動搖它,讓對手產生一種拘束感。然后再爭取和安撫對手的慌恐之心。最后再把以前的話拉回來,委婉地反駁對方,又不要把他的無能暴露給更多的人。/ / / 所謂“攝心”,就是說遇到好學技術的人,就要為他們擴大宣傳,并設法從多方面來證實他們的技術。使之受寵若驚,感到無可非議。那么這個人的心就被我們所籠絡。讓他的智慧為民眾效力,利用以前的經驗來治理混亂局面,使老百姓也能心悅誠服地歸順我們。一旦遇到沉湎酒色的人,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,用音樂來打動他們,再用酒色會影響壽命的道理來提醒他們,使他們萌生生命會日益縮短的憂患意識,再用那些他們所不曾見過的美好景象來刺激他們的情緒,使他們看到人生的道路是豐富多彩的,對未來充滿信心。/ / / 所謂“守義”,是說要遵守人的義理。就是要探尋人們內心的想法,以求得判斷與事實相符合。如能探到真心,就可以掌握人的真正想法。從外到內來控制他們的內心。事情總是有聯系的,都會由一定原因引起,按一定邏輯發展。小人與君子相比,他們會采用左道旁門,會導致敗家亡國。不是圣人和智者就不能用義理來治理國家、不能用道德來保衛國家。圣人所以珍視道的微妙,那是因為道可以轉危為安、救亡圖存。 / / / /
0FS5DF458DE48RGT
高雄房貸需要保證人嗎快速借錢方式信貸試算新北退休基金是什麼
基隆銀行借錢 台南2020信用卡推薦ptt 二胎房貸好嗎?5大房貸常見問答雲林債務整合協商 屏東個人信用報告ptt 2020信用貸款、車貸、二胎利率比較,1張圖秒知各大銀行信貸利率高雄汽車貸款條件 台南個人信用查詢方法 只要不是高利貸,符合民間信貸車貸利率行情以及法律規定,就可以申辦!
留言列表